缃帙的意思、缃帙的详细解释
缃帙的解释
浅黄色书套。亦泛指书籍、书卷。《宋书·顺帝纪》:“詔曰:‘…… 姬 夏 典载,犹传緗帙; 汉 魏 餘文,布在方册。’”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縹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緗帙。” 唐 李贺 《示弟》诗:“醁醽今夕酒,緗帙去时书。”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检课》:“俺相公书房中琅函万叠,緗帙千层,都是我收拾。”
词语分解
- 缃的解释 缃 (緗) ā 浅黄色:缃帙(浅黄色书套。借指书卷)。缃素(古代书写用。借指书卷)。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帙的解释 帙 ì 书、画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整理书籍:“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 量词,用于装套的线装书。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缃帙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1. 核心释义:浅黄色书套;泛指书籍、书卷
- 字源解析:
- 缃 (xiāng): 本义指浅黄色的丝织品。《说文解字·糸部》:“缃,帛浅黄色也。” 引申指浅黄色。
- 帙 (zhì): 本义指包书的布套,用布帛制成。《说文解字·巾部》:“帙,书衣也。” 后泛指书套、函套。
- 合成词义: “缃帙”即指用浅黄色丝织品制成的书套。因古代书籍常以这种书套保护,故“缃帙”成为书籍、书卷的代称。
- 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 “浅黄色的书套。亦泛指书籍、书卷。”
- 《辞源》(修订本): “浅黄色的书衣。也指书卷。”
- 《古代汉语词典》: “浅黄色的书套。后泛指书籍。”
2. 文化意象与文学象征
- 典籍的象征: “缃帙”因其材质(丝帛)和功能(保护书籍),常用来代指珍贵的典籍、文献或卷帙浩繁的著作。它带有典雅、古朴的文化气息。
- 知识的载体: 作为书籍的代称,“缃帙”象征着知识、学问和文化的传承。在古诗文中,它常与“芸编”(芸香草防蠹的书)、“缥缃”(淡青和浅黄色的书套,泛指书籍)等词并用,共同构成对书籍的雅称。
- 文学应用实例: 此词多用于古典文学或具有典雅色彩的现代语境中。例如,形容整理古籍可用“整理缃帙”,形容饱读诗书可用“缃帙满架”。
3. 现代使用与活化
- 虽然“缃帙”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书面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涉及传统文化、古籍整理、文学创作等领域,它仍是一个富有韵味的词汇。
- 有时也被用于品牌命名(如书店、文化机构)或艺术创作中,取其典雅、书香之意。例如,人民网曾报道过以“缃帙”为名的文化空间或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缃帙”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现详细解释如下:
-
拼音与结构
- 拼音:xiāng zhì(“缃”读第一声,“帙”读第四声)
- 结构分解:“缃”指浅黄色,“帙”为包书的布套或书衣,合意为浅黄色书套。
-
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浅黄色的书籍封套,用于保护古籍。古代常用黄檗染纸防蛀,故书套多呈浅黄色。
- 引申义:代指书籍、书卷,如唐代李白诗句:“帙解带芸香,卷开分缃色。”
-
文化意涵
- 象征古代文人对典籍的珍视,如“缃帙散乱”形容战乱导致书籍散失。
- 常用于诗词中营造雅致意境,如李商隐“缃帙晨开琐闼旁”。
现代使用:多见于文学创作或历史文献研究,日常口语中已罕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白菌搬唇弄舌半死不活宝号编者案禅房畅外迟命除拜彫轸贰虞凡间番情風弦丰颐规陷顾恋孤掌鹤林玉露和盘托出后阵霍元甲鲸波鳄浪紧切九鼎鱼隽伟军职来裔老媪劳働者老苦理安陆郎落土茂名市没字眯缝南楚内外夹攻袅娜殴駡蓬鬓凭结仆奴强有力其来有自奇挺躯干覰覰然三令节伤俘生花笔师比铄石流金缩甲天诔王赞黠胡下面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