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王恭 尝披鹤裘涉雪而行。 孟昶 窥见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也。”事见《晋书·王恭传》。后用为衣着不俗之典实。 宋 苏轼 《梅圣俞之客欧阳晦夫使工画茅庵曹子方作诗四韵仆和之》:“倒披 王恭 氅,半掩 袁安 户。”
“王恭氅”是一个源自《晋书·王恭传》的典故,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与人物形象相关:
衣着高雅脱俗的象征
据多数文献记载(如、3、4、6),晋代名士王恭曾身披鹤氅(一种用鸟羽制成的外衣)在雪中行走,被孟昶赞叹为“神仙中人”。后世以此形容衣着雅致、风姿超凡,如苏轼诗句“倒披王恭氅”便引用了这一意象。
可能的语义演变争议
提到该词被引申为“谄媚权贵”,但其他权威性较低的来源未提及此义项。由于《晋书》原文未涉及谄媚情节,这一解释可能是后世误传或与其他典故混淆。
该词本义为赞美人物仪态风雅,常用于诗词中;若涉及贬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考证。建议参考《晋书·王恭传》原文或权威古籍注疏以确认细节。
《王恭氅》是指一种古代的礼服。它是指官员在正式场合穿着的一种长袍。
《王恭氅》的拆分部首为王(wáng),恭(gōng),氅(chǎng)。
根据《康熙字典》,《王恭氅》的总笔画为15画。
《王恭氅》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在古代,官员们在参加正式场合时需要穿戴一定的礼服,而《王恭氅》就是其中之一。
《王恭氅》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王恭氅」。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王的字形和恭的字形与现代有些许不同,但总体上仍然可以认出。
1. 士人们都穿着王恭氅出席了宴会。
2. 官员们在正式场合要穿着王恭氅以示庄重。
1. 王礼氅
2. 玉恭氅
3. 贵恭氅
1. 琉璃氅
2. 吉服
3. 朝服
1. 平民装
2. 便服
3. 普通衣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