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书·禹贡》:“包匭菁茅。”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匭,犹缠结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缠结也。” 蔡沉 集传:“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 汉 扬雄 《十二州箴·荆州牧箴》:“ 云梦 涂泥,包匭菁茅。”
(2).贡物的代称。 晋 左思 《吴都赋》:“职贡纳其包匭。” 明 归有光 《送郡太守历下金侯考绩序》:“水陆之珍,包匭筐篚之贡。” 清 王韬 《琉球朝贡考》:“频年以来,輶车在道,賮深献异,包匭筐篚,络绎来庭,史不絶书,未尝与 明 絶也。”
“包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应用两方面解析。
一、字源释义 “包”本义为包裹、容纳,《说文解字》释作“象人褢妊,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引申出包容、包裹之意(来源:《汉语大字典》)。“匦”原指匣状容器,《玉篇·匚部》明确记载:“匦,匣也”,特指古代用于收纳文书或贡品的密封匣(来源:《故训汇纂》)。
二、文献应用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包匦菁茅”,孔颖达疏证:“匦犹缠结,菁茅之有毛刺,恐其损败,故必包裹缠结乃入匦”。此处“包匦”指将祭祀用茅草经过包裹后装入匣中进贡的礼仪程序(来源:《十三经注疏》)。唐代李峤《为杭州刺史崔元将献绿毛龟表》载“包匦川驰”,延续了贡品包装与运输的原始语义。
三、语义流变 在现代汉语中,“包匦”已退出常用词范畴,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研究和古籍注释领域。其语义核心始终围绕“包裹入匣”的物质行为,以及由此衍生的礼仪制度内涵,成为研究古代贡赋制度的重要语料(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包匦”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包匦”由“包”(包裹)和“匦”(匣子或箱子)组成,字面意为“包裹并置于匣中”。其核心含义有两种说法:
“包匦”兼具动作(包裹)与名词(贡物)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权威解释以《尚书》及汉代注疏为基准,读音应为bāo guǐ。若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禹贡》《吴都赋》等文献原文。
爱习暗探半分拨捩不弃草昧拆卷赤煦煦出舆入辇打硪泛交风槎峰巅丰颐佛力干嚎盖老鬼谲归仰黑灯下火黑盐鹤杖画一之歌化缘晦伏霍嚓兼包并容讲寺俭觳椒屋节谊禁奸近用掘墓人苦瘠令则卖镜重圆民志木排女师碰簧锁剖破清歌妙舞起舞阮家屐三尺玉筛扬善化蛇毛马角十三月死败松江鲈睟容太易题拂通宵椭圜维摩丈室文探五言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