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匦的意思、包匦的详细解释
包匦的解释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书·禹贡》:“包匭菁茅。”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匭,犹缠结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缠结也。” 蔡沉 集传:“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 汉 扬雄 《十二州箴·荆州牧箴》:“ 云梦 涂泥,包匭菁茅。”
(2).贡物的代称。 晋 左思 《吴都赋》:“职贡纳其包匭。” 明 归有光 《送郡太守历下金侯考绩序》:“水陆之珍,包匭筐篚之贡。” 清 王韬 《琉球朝贡考》:“频年以来,輶车在道,賮深献异,包匭筐篚,络绎来庭,史不絶书,未尝与 明 絶也。”
词语分解
- 包的解释 包 ā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装。包饺子。 包好了的东西:邮包。背(坕 )包。 装东西的袋:书包。皮包。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包括。包举(总括)。包容。包涵。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总揽,
- 匦的解释 匦 (匭) ǐ 箱子,小匣子:票匦。 笔画数:; 部首:匚;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包匦”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包匦”由“包”(包裹)和“匦”(匣子或箱子)组成,字面意为“包裹并置于匣中”。其核心含义有两种说法:
- 包裹严实:形容物品被紧密包裹,不留缝隙(如《书·禹贡》中“包匭菁茅”的记载,郑玄解释为“包裹缠结”)。
- 贡物代称:古代指用匣子封装进献的贡品,以示敬意(如蔡沉注解《禹贡》时提到“既包而匣之”)。
2.历史来源与例句
- 典籍引用: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描述将菁茅(一种祭祀用草)包裹后装入匣中进贡。汉代扬雄的《荆州牧箴》和晋代左思的《吴都赋》也沿用此词,代指贡品。
- 发音争议:多数文献标注拼音为bāo guǐ,但个别来源(如)误作“bāo yī”,需以权威版本为准。
3.使用场景
- 古典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礼仪中贡品的封装方式,或比喻事物被严密包裹的状态。
- 现代延伸:可借喻对事物进行周密保护或隐藏,但实际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学术或历史语境。
“包匦”兼具动作(包裹)与名词(贡物)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权威解释以《尚书》及汉代注疏为基准,读音应为bāo guǐ。若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禹贡》《吴都赋》等文献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包匦这个词意味着"包围"、"围绕"或"环绕"。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勹",右边是"匦"。总共有9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很有趣,它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表示"用以环绕、拉紧扎扣"。在繁体字中,包匦的写法保持不变。在古时候,包匦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个例句:"他们用铁丝包匦住了篓子。"关于包匦的组词,可以有包围、包抄、包扎等。与包匦近义的词有围绕、环绕、包围等。反义词有散开、分散等。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到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