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言试帖的意思、五言试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言试帖的解释

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 唐 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 清 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花月痕》第七回:“现在读书人,给那八股时文、五言试帖,綑缚得个个作个书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言试帖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特定诗歌体裁,属于“试帖诗”的范畴。其名称由“五言”与“试帖”两部分构成:“五言”指每句五字的诗歌形式,“试帖”则特指科举考场中用于测试考生文才的命题作诗制度。该诗体要求以五言排律为基本格式,通常为六韵十二句,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中间各联需严格遵循平仄、对偶、用典等格律规范。

起源与发展

五言试帖的雏形可追溯至唐代科举“进士科”的诗赋考试,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的选拔方式推动了试帖诗的程式化发展。至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后,试帖诗一度被经义取代,但明清时期再度复兴,成为童试、乡试、会试的必考项目。清代学者纪昀在《唐人试律说》中系统梳理了试帖诗的创作要旨,进一步确立了五言试帖的典范地位。

形式特征

  1. 格律严整:全诗共十二句,押平声韵,首联点题,末联颂圣,中间四联需用工对,如清代《钦定四书文》强调“字字有来历,句句有照应”。
  2. 内容限定:题目多出自经史典籍或御制诗文,如《赋得“山衔好月来”得“来”字》,考生需紧扣题眼展开铺陈,不得抒发个人情感。

历史影响

五言试帖的标准化创作模式,既培养了士子对传统诗歌技法的掌握,也因过度强调形式而受到袁枚等性灵派文人的批评。近代科举制度废除后,这一诗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格律规范仍为研究古典诗歌格律学的重要标本。

(注:为符合原则,本文引用来源包括《汉语大词典》对“试帖”的释义、《新唐书·选举志》制度记载、纪昀《唐人试律说》诗论解析、清代科举档案《钦定四书文》格式要求等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五言试帖”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所作的一种特定诗体,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定义与起源
    五言试帖是科举考试中要求考生创作的五言诗,始于唐代。这类诗通常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目,并严格限定韵脚,属于排律(长篇律诗)的一种,常见六韵或八韵结构。

  2. 形式特点

    • 格律严格:诗句需符合五言(每句五字)的固定格式,且对平仄、对仗有严格要求。
    • 命题方式:题目多取自经典文献,如《诗经》《论语》等,考生需围绕题目展开,内容常涉及颂扬帝王或儒家思想。
  3. 清代的发展
    清代进一步强化了试帖诗的规范性,不仅格律更严苛,内容也更偏向对皇帝的赞颂,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

  4. 影响与评价
    这类诗体因形式僵化、内容空洞,被批评为束缚文人思想的工具。例如清代小说《花月痕》曾讽刺其导致读书人成为“书獃”。

  5. 相关概念
    “试帖”广义指科举考试中的诗体,除五言外还有七言试帖,但五言更为常见。

如需更完整的背景信息,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科举制度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章避雷针逼暮参透差事茶茗承兑虫胶清漆黛蛾盗魁德行第二産业惰食仿若返青诽议分背高卓耕牛蛊杀徽柔徽誉茧糖见效劫战金鞴酒糺旧梦开拔梁上君寮宰利金廪廪洛阳生冥化平成仆仆亟拜铅水劝世权现撒喷闪避失少孀孤数额硕腹贾説卫抒思暑往寒来谭笑獭爪天鬼天牢听行袜统委嘱卧具无操携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