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付丙丁的意思、付丙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付丙丁的解释

古以天干配五行,丙、丁属火,因称用火焚毁为“付丙丁”。 明 钱德洪 《平濠记》:“须戒令慎密,又曲为之防可也。目毕即付丙丁,知名不具。” 明 王守仁 《复童克刚书》:“至於《八策》,断断不宜復留,遂会同志诸友共付丙丁,为 克刚 焚此魔障。”亦省作“ 付丙 ”。《负曝闲谈》第二五回:“今日 周楷 递呈封口摺一件,参公卖缺得贿,情节甚重。上意颇怒。公速求 陆军机 以解此围,否则恐有不测。十二月初八日名叩。閲后付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付丙丁”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书面用语,其核心含义为“焚烧、销毁”,属古代文化衍生词汇。以下从词义、词源及文化背景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 “丙丁”源自《周易》五行学说,对应天干中的“丙”“丁”二支。《汉书·律历志》记载:“丙者,阳之盛;丁者,阴之强。其于五行,丙丁为火。”由此“丙丁”成为火的代称,“付丙丁”即“交付于火”,引申为焚烧销毁。

二、文献用例 明代李翊《戒庵老人漫笔》载密函处理方式:“急足至,悉付丙丁”,清代梁章钜《浪迹续谈》亦言机密文书“阅后即付丙丁”,均指重要文书阅后焚毁。此用法在近代逐渐被“付之一炬”替代。

三、文化关联 古代火焚行为具有三重象征意义:

  1. 保密性:销毁机密文件(如军事谍报、私人信札)
  2. 仪式性:祭祀时焚烧祭文通达神明
  3. 禁忌性:焚烧邪祟之物以祛除灾厄

(文献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中国方术大辞典》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付丙丁”是一个源自古代五行与天干理论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丙丁”在十天干中对应五行中的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因此“付丙丁”字面意为“交付给火”,即用焚烧的方式销毁物品。这一用法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文献,如王守仁在书信中提到“共付丙丁,为克刚焚此魔障”。

二、传统用法场景

主要用于处理机密或敏感内容:

  1. 销毁文书:如明代钱德洪《平濠记》记载“目毕即付丙丁”,指阅读后立即焚毁密信。
  2. 消除隐患:明代文人将不利言论称为“魔障”,通过焚烧消除影响。

三、现代引申含义

部分网络语境中(如贴吧)被借用为“删帖”的隐晦表达,但此用法非主流且缺乏权威文献支持,需谨慎使用。

四、相关简化形式

常简称为“付丙”,如清代小说《负曝闲谈》载“阅后付丙”,功能与“付丙丁”相同。

注意:该词属于文言用法,现代汉语中多用于特定历史文献或仿古表达。如需引用网络引申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拜笺趁风凉承抵伧歌陈逊出猎大梁大梦抖战敦重发奸擿伏翻骂蜚声风轻云凈割刿灌莽呱泣鼓词桂蠧横大红事讙头国毁敝回干就湿惠益祸本浃辰贱入贵出解锥金灿灿经费继袭楞严会连理之木蓼莪漓江麟瓶理义骂架楙盛门贴囊土澎涨启衅日饮无何射宿使嘴使舌守财奴思烟台天弢体贰铜史头上安头亡弗维娄韦娘乡从纤靡笑吟吟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