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鼓词的意思、鼓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鼓词的解释

亦作“ 鼓辞 ”。曲艺的一种。 明 清 时流行于我国北方。 清 贾凫西 作有《木皮散人鼓词》一说鼓词即鼓书,为大鼓的旧称。也有人认为,鼓词即 元 明 间流行的词话,或系词话的直接发展。现在则多指各种大鼓的唱词脚本。 震钧 《天咫偶闻·外城西》:“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剙於八旂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 徐珂 《清稗类钞·音乐·鼓词》:“唱鼓词者,小鼓一具,配以三絃。二人唱书,谓之鼓儿词。亦有仅一人者, 京 津 有之。大家妇女无事,輒召之使唱,以遣岑寂。”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明 清 两朝,南曲为盛,中 清 以后,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辞絃索诸调,声益变而辞益纷。” 蔡元培 《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兼且成年的人爱看的书报与图画,爱听的笑话与鼓词,不免有不宜于儿童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鼓词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指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说唱结合进行表演的叙事性说唱艺术。其核心特征和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表演形式

  1. 说唱结合

    鼓词表演融合了说白(散文体叙述)和唱词(韵文演唱),通过说书人(鼓书艺人)的叙述、演唱和少量动作演绎故事。

    来源:《中国曲艺志·总论》

  2. 乐器特征

    以书鼓、板鼓或扁鼓为核心伴奏乐器,常配以三弦、四胡等弦乐,形成独特的节奏韵律。

    来源:《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历史渊源与发展

  1. 起源与演变

    鼓词可追溯至唐代变文、宋代鼓子词,明清时期在北方(如河北、山东)形成固定流派,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

    来源:《中国曲艺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地域流派

    按地域分为北方鼓词(如木板大鼓、乐亭大鼓)和南方鼓词(如温州鼓词),唱腔与方言结合紧密。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曲艺类项目


三、艺术特点与文学价值

  1. 叙事结构

    多取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以章回体分段表演,情节连贯且富有戏剧冲突。

    来源:《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卷》

  2. 语言特色

    唱词以七言或十言韵文为主,通俗生动,辅以方言俚语,兼具文学性与口语化表达。

    来源:《汉语大词典》"鼓词"释义


四、社会功能与文化传承

  1. 民间教化作用

    历史上是普及历史知识、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表演场所多为市集、茶馆等公共空间。

    来源:《曲艺民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非遗保护现状

    京韵大鼓、山东大鼓等20余项鼓词类曲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


参考资料

  1. 《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曲艺志·总论. 北京:中国ISBN中心.
  2. 上海艺术研究所.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ihchina.cn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www.ihchina.cn
  5.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汉典网):www.zdic.net

(注:以上来源为权威出版物及官方平台,内容符合原则,具体链接可访问相关机构官网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鼓词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起源

鼓词是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形式,名称起源于明代,清代进入兴盛期。其表演特点是韵白相间,说用散体,唱为韵文,唱词多为七言或十言句。

二、表演形式

  1. 北方鼓词:分为两种:
    • 农村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风格朴拙;
    • 城市艺人自弹三弦琴说唱,称为“三弦书”或“弦子书”。
  2. 南方鼓词:以江苏扬州鼓词、浙江温州鼓词为代表。

三、内容题材

主要涵盖历史演义(如《大唐秦王词话》)、公案故事、英雄传奇、爱情婚姻等,部分作品改编自文学名著,也有滑稽讽刺类调笑作品。

四、历史发展

五、地域分布

主要流行于北方(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及京津地区),南方则以扬州、温州为中心。


如需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词典条目或文学史资料(如、)。

别人正在浏览...

白翎豹篇雹霰边罏宾闼鄙小不敢当车轨蹉躟答话谍报杜公祠厄陈繁闹坟仓复回浮沫高元钧共命寡处冠伦官契海底捞月寒碎蕙色讲制坚凝建制介圭街亭静莫林下鳞杂六出纷飞利吻论空沦蕰蛮貊弥朞麋鹿性内祗耦国旗番情文亲桑软叽咯托上之回善士识空便食器饲喂送情摊手摊脚腾逴通草通光顽狭短局相得无间纤柳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