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浃辰的意思、浃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浃辰的解释

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浹辰”。《左传·成公九年》:“浹辰之间,而 楚 克其三都。” 杜预 注:“浹辰,十二日也。” 三国 魏 曹植 《武帝诔》:“欃枪北扫,举不浹辰。 绍 遂奔北, 河 朔是宾。” 宋 邵雍 《和商守宋郎中早梅》:“山南也似 岭 南温,腊月梅开已浹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毉师投药,下恶物如泥,浹辰而愈。” 章炳麟 《瑞安孙先生伤辞》:“呜呼!不浹辰乎,先生遂捐馆舍。”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浃辰”是一个古代时间单位,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说明:

  1. 基本定义
    “浃辰”指古代以干支纪日时,从“子”到“亥”十二地支循环一周的时长,即十二天。例如《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杜预注“浃辰,十二日也”。

  2. 词源与结构

    • “浃”本义为“透彻、周遍”,如“汗流浃背”中的用法。
    • “辰”指地支的统称,此处代指十二地支。两字组合后,表示时间上的完整周期。
  3. 文献用例

    • 《聊斋志异·连琐》提到“浃辰而愈”,指十二天后病愈。
    • 宋代邵雍诗句“腊月梅开已浃辰”,亦以“浃辰”描述十二日的时间跨度。
  4. 相关时间单位
    “浃”字可与其他时间词组合,形成不同周期:

    • 浃旬:十天(一旬);
    • 浃月:一个月;
    • 浃岁:一整年。
  5. 现代使用
    该词属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时间跨度。

“浃辰”是古代十二天的代称,体现了干支纪日法的特点,其构词逻辑与“浃”的“周遍”含义密切相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汉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浃辰的意思

浃辰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涨潮、潮涨。是形容海水涨潮到达极高的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

浃辰的部首是水(氵)和辰,其中水部表示与水相关,辰部表示与时间相关。浃辰的笔画数为13画。

来源

浃辰的字形主要来源于古代篆书字体。其在字义上与“涨潮”相关,表达了海水潮起的状态。

繁体

繁体字是指在传统的汉字书写中使用的被简化后的形式。浃辰的繁体字为「浹辰」。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浃辰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基本相同。例如,宋代的字书《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浹辰」。

例句

1. 潮水浃辰,涨得十分高。

2. 海水浃辰,淹没了沿岸的田地。

组词

1. 浃水:指水流湍急涨升。

2. 浃室:指室内因水浸润而变得潮湿。

3. 浃满:指江河湖泊涨满水的状态。

近义词

1. 潮涨:指涨潮的状态。

2. 涨潮:指水位上升的现象。

反义词

退潮:指潮水从高涨到退去的过程。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