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膏,油脂之属,指灯烛。晷,日光。后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讥不肖子》:“所谓焚膏继晷者,非为身计,正为门户计。” 元 吴莱 《陈彦理昨以汉石经见遗今承寄诗索石鼓文答以此作》诗:“先生博学抱圣经,焚膏继晷目耽玩。”《光明日报》1977.1.9:“﹝ 周总理 ﹞日理万机,焚膏继晷。”
“焚膏继晷”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人勤奋刻苦、日夜不息地工作或学习。字面意思是指点燃油脂(“膏”指灯油或蜡烛)来延续日晷(“晷”指古代计时仪器日晷,象征时间)的照明,比喻通过持续努力来追赶时间,强调一种废寝忘食的敬业精神。该成语多用于褒义语境,如赞扬学者、工作者或学生在追求目标时的坚持和毅力。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该成语的解释为:“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或学习。”词典进一步说明,其出处可追溯至唐代韩愈的《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体现了成语在历史文化中的深厚根基,常用于教育或励志场景中,以激励人们克服困难、专注进取。
在实际使用中,“焚膏继晷”常与类似成语如“孜孜不倦”或“凿壁偷光”并列,突出东方文化中重视勤奋的价值观。例如,在描述科研人员或艺术家时,可以说:“他焚膏继晷地钻研课题,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反映了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力和适用性。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焚膏继晷”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以下是详细解析:
出自唐代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原句描述学者夜以继日钻研学问,终年劳苦。后引申为形容任何领域的勤奋。
成语通过“燃烧灯油延续日光”的意象,强调对时间的珍惜与奋斗的持续性,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勤勉的推崇。
注:部分资料提到《史记·滑稽列传》为出处,但经核实,正确来源应为韩愈《进学解》。
豹祠豹隐八字脚秉锧钵昙摩罗伽大宝不好嘲弄成集敕封吃惊受怕赤条条抽沙楚挞点注定昆池底物肥遗废渣赋得共祭拱形馆伴果酸古查海右弘文馆划过欢唱还东山华髓讳疾忌医荤辛牋藤骄骜唶唶禁墀兢惧蹶穴开购老靠僚机柳枝词勔勉名垂万古鸣高拟水浅人七桥问题入室升堂芟柞少欠树竿镗威条件转向语句痛觉塕埲乡祠像胎闲暇时间谢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