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榇的意思、焚榇的详细解释
焚榇的解释
烧掉棺木。古代受降仪式。交战两国君之战败者舆榇乞降,表示接受诛杀;战胜者焚榇,表示宽大而赦免其死罪。《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艾 至 成都 , 禪 率太子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缚舆櫬诣军门, 艾 执节解缚焚櫬,受而宥之。”《晋书·王濬传》:“ 濬 躬解其缚,受璧焚櫬,送于京师。”《艺文类聚》卷五八引 北齐 魏收 《檄梁文》:“当使焚櫬而出,拂席相待。”
词语分解
- 焚的解释 焚 é 烧:焚烧。焚毁。焚化。焚香。焚书坑儒。焚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焚。 燃烧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榇的解释 榇 (櫬) è 棺材。 古代多以梧桐木做棺,故为梧桐的别称。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焚榇”是一个源自古代投降仪式的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面含义
- 焚: 意为焚烧、烧毁。
- 榇: 指棺材。
- 字面组合: 焚烧棺材。
二、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
“焚榇”并非指普通的焚烧棺材行为,而是特指中国古代一种表示彻底投降、归顺的隆重仪式。其具体过程和象征意义如下:
- 仪式过程: 战败方的君主或将领,为了表示自己甘愿接受惩罚或处死、绝无二心,会抬着棺材(榇) 前往战胜方军营或都城请降。战胜方为了显示宽宏大量、赦免其罪并接受投降,则会当众焚烧(焚) 对方带来的棺材。
- 象征意义:
- 战败方: 抬榇表示自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诚心归顺,愿受极刑。
- 战胜方: 焚榇则表示赦免对方的死罪,接受其投降,给予生路,并象征双方旧怨消除,新的臣服关系确立。
- 整体象征: 象征着战争的结束、仇恨的消解和臣服关系的最终确定。它代表了投降者最极端的诚意和胜利者最高的宽宥。
三、引申意义
- 引申为表示彻底归顺、投降,并得到宽恕和接纳的行为或状态。
- 强调投降的决绝性和受降的彻底性。
四、使用语境
- “焚榇”一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历史事件,特别是涉及国家、政权或重要将领之间投降的场景。
- 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属于历史术语或书面语,常见于历史典籍、文学作品或学术讨论中。
五、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对“焚榇”的词义有明确收录和解释,定义为:“古代投降的一种仪式。战败国君主自缚双手,口衔玉璧,抬着棺材见战胜国君主,表示接受诛杀;战胜国君主焚毁棺材,表示宽赦。” 来源:汉语大词典 (请注意,访问权威在线词典可能需要订阅或特定权限,此处提供来源名称及通用网址)。
- 《辞源》(第三版):这部大型古汉语辞书对“焚榇”的解释同样强调其作为投降仪式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 来源:辞源 (商务印书馆出版,提供在线查询入口)。
- 汉典(www.zdic.net):在汉典网站查询“焚榇”,可以找到其基本释义指向投降仪式,并常引用《汉语大词典》等权威来源作为依据。 来源:汉典。
- 历史典籍记载: “焚榇”仪式在史书中有具体记载,例如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投降曹魏时,就曾“舆榇自缚”,而魏国实际掌权者司马昭则“解缚焚榇”,以示接纳。相关记载可见于《三国志》、《晋书》等正史。 来源:《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晋书·文帝纪》等。
“焚榇”是一个承载着特定历史文化信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古代战争中表示彻底投降和得到宽恕接纳的仪式,象征着战争的终结与新关系的建立。
网络扩展解释
“焚榇”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解释:
1. 基本定义
“焚榇”字面意为“焚烧棺木”()。它源自古代战争中的受降仪式:战败方君主会“舆榇”(用车载着棺木)向战胜方投降,表示甘愿接受处决;战胜方则焚烧棺木,象征赦免其死罪并宽大处理。
2. 仪式内涵
这一行为包含双重象征意义:
- 战败方:通过携带棺木表明认罪赴死的决心;
- 战胜方:焚榇既展示胜利权威,又体现“仁德不杀”的政治姿态,常用于安抚降者及民众。
3. 历史实例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记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时“面缚舆榇”至邓艾军前,邓艾“解缚焚榇”,接受投降并宽恕其罪。此事件成为“焚榇”仪式的典型应用()。
4. 词语结构
- 焚:焚烧,强调主动行为;
- 榇:原指贴身棺材,后泛指棺木,此处作为投降诚意的载体。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文研究,现代汉语中已非常见。
别人正在浏览...
班指边燧尘封穿复触目伤心醇源刺钉村煞丹华登大寳电能隄溃蚁孔东南内愕眙罚酒帆板饭感分甘藁殡咯蹬狗尾邯郸郭公汗巾诃诋厚诬画地为牢祸殃渐次寋鄂酒米圆柩尸跻踬踞蹲老娘婆龙目鲁雉骂人面相民讹牡蒿你唱我和畔道离经攀弄青灯黄卷轻鸿人造毛任子荣仕杀坏视膳誓书石撞疏糲摅舒输嘴同地五经博士五壤宪命效死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