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藁殡的意思、藁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藁殡的解释

亦作“藳殯”。殓而未葬。《宋史·吴充传》:“士大夫亲没,或藁殯数十年,伤败风化,宜限期使葬。”亦指草率埋葬。 宋 苏轼 《与孙叔静书》之六:“﹝ 元修 ﹞闻某謫 海南 ,徒步万里,来相劳问,至 新兴 病亡,官为藳殯,録其遗物於官库。”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世传 太白 过 采石 ,酒狂捉月,窃意当时藁殯於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藁殡(gǎo bìn),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仪中的一个特定术语,指用禾秆、草席等简陋材料暂时覆盖或包裹棺柩,停放于家中或特定场所,等待正式下葬的殡葬形式。其核心含义强调临时性、简朴性的停柩待葬状态。

以下从词典释义、古籍依据与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二、古籍依据与文化背景

“藁殡”一词及其所代表的礼仪,主要见于古代礼学典籍,反映了周代至汉代的丧葬制度:

  1. 《礼记·丧大记》郑玄注:

    “诸侯五日而殡,……殡时置棺西阶上,以藁荐棺,上加椁。” 郑玄在此注释中明确指出,诸侯死后第五日举行殡礼,将棺木停放在西阶之上,用藁(草席、禾秆)垫在棺下,并在棺上加盖椁(外棺)。这清晰地描述了“藁”在殡礼中的具体用途——作为垫棺的简陋材料。

  2. 《仪礼·士丧礼》相关记载: 虽然《士丧礼》未直接出现“藁殡”一词,但其详细记载了士阶层殡礼的流程,包括“掘肂见衽”(挖肂坑露出棺盖连接处)、“棺入”(棺木放入肂中)、“涂”(用木料和泥涂封肂坑)等步骤。肂(sì)即临时掩埋棺柩的浅坑。结合郑玄等后世经学家的注解,“藁殡”可视为对这类临时性停柩待葬状态(尤其是使用简陋材料覆盖)的概括性描述。士阶层的殡礼虽可能不如诸侯隆重,但“临时停柩待葬”的核心是一致的。

  3. 历史语境:

    • 等级差异: “藁殡”的具体形式可能因死者身份(天子、诸侯、大夫、士)而异。天子、诸侯可能使用相对考究的材料(如“涂”以木材和泥),但仍属临时性停放;士阶层则可能更为简朴。
    • 时间规定: 不同等级停殡时间不同(如《礼记》载天子七日、诸侯五日、大夫士三日而殡),但都需经历此阶段。
    • 功能目的: 主要目的是等待正式下葬(“葬”),期间完成吊唁、祭祀等仪式,并处理墓地选址、建造等事宜。

三、现代理解与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藁殡”是一个极其生僻的文言词,仅存于对古代礼制、历史文献的研究或引用中。其具体所指的丧葬形式早已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理解该词的关键在于把握其“临时停柩” 和“使用简陋覆盖物” 两个核心要素,并将其置于周代礼制的背景下进行解读。

藁殡指中国古代(尤其周制)丧礼中,用草席、禾秆等简陋材料临时覆盖或包裹棺柩,停放于家中或肂中,等待正式安葬的礼仪环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丧葬制度与文化。

网络扩展解释

“藁殡”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基本含义

二、历史用例

  1. 殓而未葬:宋代苏轼在《与孙叔静书》中记载友人元修病亡后“官为藁殡”,指官府用草率方式处理遗体。
  2. 草率埋葬:赵令畤《侯鲭录》提到李白去世后“藁殡於此”,暗示葬仪简陋。

三、文化背景

古代因战乱、贫困或特殊习俗,部分家庭会用稻草临时收殓遗体,后逐渐演变为批评形式主义哀悼的成语。该词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日常使用较少。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宋史》《侯鲭录》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泣熬夜悲歌击筑北京曲剧本典酲解处置邨烟雕章雕帐第一声动发伏读高度计癸水璜宫虎符会偶贱陋见面礼洊陟浇波霁山计制句断开六岚雾卢胡鹿皮巾买官马蚈门才蛑螯母金南美牛券暖帽品头评足罢于奔命泼火雨气密确至热地上蚂蚁戎盐乳腐蛇脐室居售货疏烟四野索帬素约夙贼探梅外野无干乌老香山纤萝西里西亚织工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