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后汉书·鲁恭传》:“﹝ 鲁恭 ﹞拜 中牟 令。 恭 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 建初 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 中牟 。 河南 尹 袁安 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 肥亲 往廉之。 恭 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 亲 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 亲 瞿然而起,与 恭 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 安 。”后以“鲁雉”谓地方官吏施行仁政,犹如 鲁恭 化及田雉。 唐 骆宾王 《春夜韦明府宅宴》诗:“雅琴驯 鲁 雉,清歌落 范 尘。”
“鲁雉”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其含义与古代官员施行仁政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鲁雉”出自《后汉书·鲁恭传》。东汉时期,鲁恭任中牟县令时推行德政,不滥用刑罚。当时郡县遭遇虫灾,但中牟县未受波及。河南尹袁安派人调查,发现当地儿童因“雉方将雏”(雉鸟正在哺育幼鸟)而不忍捕捉,由此感叹鲁恭的仁政感化了百姓和鸟兽。
唐代诗人骆宾王在《春夜韦明府宅宴》中曾用“雅琴驯鲁雉”一句,借“鲁雉”赞誉韦明府的善政。这一典故在唐诗中多次出现,成为官员政绩的象征。
“鲁雉”通过历史事件和文学化用,从具体人物事迹演变为文化符号,强调仁政对百姓乃至自然的影响。其核心思想与儒家“以德化民”的理念一脉相承。
《鲁雉》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思是对人的自负自满和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的批评和警示。
《鲁雉》的拆分部首是鱼,由20画组成。
《鲁雉》来源于《尚书·禹贡》中的一句话:“鲁霸雉”的简称,意为“鲁国所献之蒸禽雉”,用来形容鲁国献贡的蒸禽雉非常鲜美。
《鲁雉》的繁体字形为「魯雉」。
古时候写《鲁雉》的汉字形状与今天稍有不同,字形更加繁杂,但整体的意思和含义没有变化。
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充满了《鲁雉》的态度。
鲁莽、雉堞、鲁脆、雉食、鲁腹、雉狩。
骄傲、自负、自满、目空一切。
谦逊、谦虚、谨慎、谦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