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焚榇的意思、焚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焚榇的解釋

燒掉棺木。古代受降儀式。交戰兩國君之戰敗者輿榇乞降,表示接受誅殺;戰勝者焚榇,表示寬大而赦免其死罪。《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艾 至 成都 , 禪 率太子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 艾 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晉書·王濬傳》:“ 濬 躬解其縛,受璧焚櫬,送于京師。”《藝文類聚》卷五八引 北齊 魏收 《檄梁文》:“當使焚櫬而出,拂席相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焚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焚榇”字面意為“焚燒棺木”()。它源自古代戰争中的受降儀式:戰敗方君主會“輿榇”(用車載着棺木)向戰勝方投降,表示甘願接受處決;戰勝方則焚燒棺木,象征赦免其死罪并寬大處理。

2. 儀式内涵
這一行為包含雙重象征意義:

3. 曆史實例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記載,蜀漢後主劉禅投降時“面縛輿榇”至鄧艾軍前,鄧艾“解縛焚榇”,接受投降并寬恕其罪。此事件成為“焚榇”儀式的典型應用()。

4. 詞語結構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文研究,現代漢語中已非常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焚榇(fén chén)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指焚燒棺木,也可以泛指火化殡葬的行為。下面将就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進行說明。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焚(fén)的拆分部首為火,它的筆畫數為火(4畫)+乙(1畫)=5畫; - 榇(chén)的拆分部首為木,它的筆畫數為木(4畫)+貝(7畫)=11畫。 來源: 《焚榇》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漢時期的殡葬習俗。當時,人們将逝者安放在木榇中,然後通過焚燒将其化為灰燼。 繁體: 《焚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焚櫬」。櫬為榇的繁體字形式,仍然保留了木部。 古時候漢字寫法: 《焚榇》作為一個古代漢字,還有一種古代寫法,即「焚木屍」。它依然包含了木部,而屍則代表着人的殘骸。 例句: 1. 今日舉行了祖父的成仁儀式,我們沉痛地焚榇送别他的遺體。 2. 他堅持要進行火化殡葬,将來的一天他的遺體将會被焚榇。 組詞: 與《焚榇》相關的詞彙有:火化、殡葬、祭拜、骨灰、揚灰等。 近義詞: 與《焚榇》意義相近的詞彙包括:火葬、火化、燒棺、火燒屍體等。 反義詞: 與《焚榇》意義相反的詞彙有:土葬、葬禮、安葬、埋葬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