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榇的意思、焚榇的詳細解釋
焚榇的解釋
燒掉棺木。古代受降儀式。交戰兩國君之戰敗者輿榇乞降,表示接受誅殺;戰勝者焚榇,表示寬大而赦免其死罪。《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艾 至 成都 , 禪 率太子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 艾 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晉書·王濬傳》:“ 濬 躬解其縛,受璧焚櫬,送于京師。”《藝文類聚》卷五八引 北齊 魏收 《檄梁文》:“當使焚櫬而出,拂席相待。”
詞語分解
- 焚的解釋 焚 é 燒:焚燒。焚毀。焚化。焚香。焚書坑儒。焚膏繼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繼日地用功讀書或努力工作)。憂心如焚。 燃燒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榇的解釋 榇 (櫬) è 棺材。 古代多以梧桐木做棺,故為梧桐的别稱。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焚榇”是一個源自古代投降儀式的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含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字面含義
- 焚: 意為焚燒、燒毀。
- 榇: 指棺材。
- 字面組合: 焚燒棺材。
二、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
“焚榇”并非指普通的焚燒棺材行為,而是特指中國古代一種表示徹底投降、歸順的隆重儀式。其具體過程和象征意義如下:
- 儀式過程: 戰敗方的君主或将領,為了表示自己甘願接受懲罰或處死、絕無二心,會擡着棺材(榇) 前往戰勝方軍營或都城請降。戰勝方為了顯示寬宏大量、赦免其罪并接受投降,則會當衆焚燒(焚) 對方帶來的棺材。
- 象征意義:
- 戰敗方: 擡榇表示自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誠心歸順,願受極刑。
- 戰勝方: 焚榇則表示赦免對方的死罪,接受其投降,給予生路,并象征雙方舊怨消除,新的臣服關系确立。
- 整體象征: 象征着戰争的結束、仇恨的消解和臣服關系的最終确定。它代表了投降者最極端的誠意和勝利者最高的寬宥。
三、引申意義
- 引申為表示徹底歸順、投降,并得到寬恕和接納的行為或狀态。
- 強調投降的決絕性和受降的徹底性。
四、使用語境
- “焚榇”一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曆史事件,特别是涉及國家、政權或重要将領之間投降的場景。
- 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曆史術語或書面語,常見于曆史典籍、文學作品或學術讨論中。
五、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對“焚榇”的詞義有明确收錄和解釋,定義為:“古代投降的一種儀式。戰敗國君主自縛雙手,口銜玉璧,擡着棺材見戰勝國君主,表示接受誅殺;戰勝國君主焚毀棺材,表示寬赦。” 來源:漢語大詞典 (請注意,訪問權威線上詞典可能需要訂閱或特定權限,此處提供來源名稱及通用網址)。
- 《辭源》(第三版):這部大型古漢語辭書對“焚榇”的解釋同樣強調其作為投降儀式的曆史背景和象征意義。 來源:辭源 (商務印書館出版,提供線上查詢入口)。
- 漢典(www.zdic.net):在漢典網站查詢“焚榇”,可以找到其基本釋義指向投降儀式,并常引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來源作為依據。 來源:漢典。
- 曆史典籍記載: “焚榇”儀式在史書中有具體記載,例如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禅投降曹魏時,就曾“輿榇自縛”,而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則“解縛焚榇”,以示接納。相關記載可見于《三國志》、《晉書》等正史。 來源:《三國志·蜀書·後主傳》、《晉書·文帝紀》等。
“焚榇”是一個承載着特定曆史文化信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古代戰争中表示徹底投降和得到寬恕接納的儀式,象征着戰争的終結與新關系的建立。
網絡擴展解釋
“焚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焚榇”字面意為“焚燒棺木”()。它源自古代戰争中的受降儀式:戰敗方君主會“輿榇”(用車載着棺木)向戰勝方投降,表示甘願接受處決;戰勝方則焚燒棺木,象征赦免其死罪并寬大處理。
2. 儀式内涵
這一行為包含雙重象征意義:
- 戰敗方:通過攜帶棺木表明認罪赴死的決心;
- 戰勝方:焚榇既展示勝利權威,又體現“仁德不殺”的政治姿态,常用于安撫降者及民衆。
3. 曆史實例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記載,蜀漢後主劉禅投降時“面縛輿榇”至鄧艾軍前,鄧艾“解縛焚榇”,接受投降并寬恕其罪。此事件成為“焚榇”儀式的典型應用()。
4. 詞語結構
- 焚:焚燒,強調主動行為;
- 榇:原指貼身棺材,後泛指棺木,此處作為投降誠意的載體。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文研究,現代漢語中已非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
抃掌檦枺比肩而立不好惹楚楚有緻蹉踬地理師滴露研朱笃頑恩山義海兒童之見芳情風舉雲飛風雨連牀幅湊耿黾嘏辭浩曠赫顯合埶花管黃牒獲斂護視監奴狡愎嬌語局促瞰臨濫調遴材流芳百世離緣蠻僰佩珠譬猶竊鈎奇蹇起征權尊攘攘入港燒餅省内蜃雲市梢詩心壽旦收得刷刷庶庶汀洲亡友蕪絕霧舒縣尉顯譽枭桀小農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