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骂诋毁。《陈书·傅縡传》:“比有弘《三论》者,雷同訶詆,恣言罪状。”《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问 正淳 :‘ 陆氏 之説如何?’曰:‘癸卯相见,某於其言不无疑信相半。’曰:‘信是信甚处?疑是疑甚处?’曰:‘信其论学,疑其訶詆古人。’” 清 彭邦鼎 《闲处光阴》卷下:“ 毛西河 先生之《四书改错》,颇多訶詆,然亦有以啟之。”
诃诋(hē dǐ,注音:ㄏㄜ ㄉㄧˇ)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责骂诋毁,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学术讨论中。
核心词义
指通过言语对他人进行严厉指责与贬损,包含“责骂”与“诋毁”双重含义。例如《陈书·傅縡传》中“雷同訶詆,恣言罪状”,即形容无端攻击他人。
语境与用法
多用于描述学术争论或对古人观点的批判,如《朱子语类》提到“疑其訶詆古人”,体现对历史人物的负面评价。
使用建议
该词带有较强攻击性,现代语境中需谨慎使用,建议以理性表达替代情绪化指责。
此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籍或特定学术讨论中。
《诃诋》是一个动词,意指嘲讽、讽刺、挖苦他人,特别是对有关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评和讥讽。
《诃诋》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巳,共有8个笔画。
《诃诋》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在汉代有一种特殊的文体叫做“诃子”,用来批判和讥讽。后来,这个词的含义不断扩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意义。
《诃诋》的繁体字为「詆譏」。
在古时候,汉字《诃诋》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一些古代文献中会将其写作“呵啑”或者“和娣”。
1. 他经常使用讽刺和嘲笑来诋毁他人。
2.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来诃诋社会现象。
3. 政治漫画有时以嘲讽和讽刺的方式来诋毁政府官员。
诃诋风格、诃诋文、诃诋者。
嘲笑、讽刺、挖苦、揭露。
称赞、赞美、褒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