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愿的意思、发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愿的解释

[vow] 佛家语。发下宏大的渡世心愿。后指表明心愿或愿望;起誓

详细解释

(1).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后亦泛指许下愿心。《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於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於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唐 白居易 《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先是, 乐天 发愿修 香山寺 ,既就,迨今七八年。”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二折:“还待要花言巧语将咱骗,你恰纔个焚香拜告青天,深深顶礼亲发愿。”《西游记》第五八回:“就是发愿斋僧的,也斋不着这等好人!”《花月痕》第八回:“后来 痴珠 解馆, 心印 以心疾,发愿朝山,航 南海 ,涉 峨嵋 。”

(2).表达愿望。 明 梁辰鱼 《步步娇·秋日别情》套曲:“重发愿,愿年年相见,胜似今年。”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3).指表示决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大娘子大怒,发愿必要置妾死地。”《新华文摘》1981年第9期:“他发愿,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身于祖国鸟类的研究,为中华民族出气争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发愿是汉语中承载精神信仰与人文承诺的重要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明确的语言或仪式表达内心愿望,常见于宗教实践与生活誓约场景。

从构词解析,“发”为“抒发、宣示”之意,“愿”指“志向或祈求”,二者结合强调对愿望的主动宣告。这一行为最早见于佛教典籍,《佛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修行者为利益众生或成就佛道而立的誓约”,如《地藏经》中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经典发愿。

在世俗语境中,“发愿”延伸为对重大目标的郑重承诺,例如清代《红楼梦》中黛玉“愿奴胁下生双翼”的诗句,即展现个人情感层面的强烈愿望表达。现代汉语中,该词仍保留庄重性,如“发愿振兴家乡”常用于表达坚定决心。

古籍文献中,《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记载释迦牟尼“发愿修行,终证菩提”,印证其宗教实践中的核心地位。语言学角度,《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兼具“祈愿”与“立誓”双重语义,体现汉语词汇在精神文化中的特殊功能。

参考来源

  1. 《佛学大辞典》(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2. 《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中央研究院)

网络扩展解释

“发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含义,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一、基本定义

指表明心愿或愿望,常带有郑重承诺或起誓的意味。例如《文明小史》中“发愿合他一同到山东去”即表达决心。

二、佛教中的核心含义

  1. 普度众生的愿心:佛教术语,指发起普度众生的宏大誓愿,如菩萨的“总愿”(如四弘誓愿)和“别愿”(如净土成佛愿)。
  2. 修行导向:发愿是修行的动力,如净土宗强调“回向发愿心”,即通过发愿往生净土,引导自身行善。
  3. 愿力与信心:愿力源于对佛法的信心,发愿后需以行动实践,形成善业因果。

三、日常用法扩展

  1. 泛指许愿:如祈求健康、事业顺利等,带有“希望达成目标”的祈愿性质。
  2. 表达决心:如“发愿努力学习”,通过明确目标引导行为。

四、发愿与回向的区别

总结

“发愿”既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概念,也延伸至日常表达愿望或决心的场景,强调以愿力引导行动,兼具精神与实践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水白齿青眉白鳞鼻洟博览会布衣蔬食陈遵投辖仇仇闯闯初审弹坐稻草奠飨砥途逢值公国翰墨场狠石呵责画一法降尊交连节鄂楷木惊急矜炫九畡控制系统揆叙括香礼忏没计奈何闵绵磨敦谟士囊土南牧内尚书拍密篇目请受情态栖寓艿稗肉腥软组织瑞玉涉及适味硕公舒摊死告活央退出推育维持会微子操乌柳夏候鸟霞景谿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