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护花。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惜春御史》:“ 穆宗 每宫中花开,则以重顶帐蒙蔽栏槛,置惜春御史掌之,号曰括香。”《云仙散录·惜春御史》引《玉尘集》作“括春”。
“括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历史典故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括香”读作kuò xiāng,本意为“护花”。该词源自唐代宫廷习俗,特指用重顶帐保护花卉的行为。
据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惜春御史》记载,唐穆宗时期宫中设有特殊官职:“每宫中花开,则以重顶帐蒙蔽栏槛,置惜春御史掌之,号曰括香。”
另有文献《玉尘集》中将其记作“括春”,可视为同义表述。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现代语句(如“包括香菇、海藻”等)中的“括香”属于字面组合的误用,与古义无直接关联。这类用法应理解为“包含香菇”,而非原词的“护花”含义。
该词在古汉语中与园艺文化相关,反映了唐代宫廷对花卉保护的重视。其构词方式体现了“括”(意为束、护)与“香”(代指花卉)的意象结合。
《括香》是一个汉字词,意为包围、围绕,指将香料放入织成的袋子里,然后用细绳或细线系住。
《括香》共有9个笔画,其部首是手,偏旁部首为扌。
《括香》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礼仪中的香器。古代的宴会或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将香料放入细布袋中,用绳子扎好,然后挂在室内以散发香气。
《括香》的繁体字为「括香」。
古时候《括香》的汉字写法并不同于现代写法。在古代,该字的写法为「扌臭」,扌代表手,臭为象形字,表示香气。而「手」在古代的写法为「扌」。
1. 她将芳香油放入细布袋中,用细绳括香。
2. 在古代宫廷中,括香袋常常被用来散发香气。
括弧、括号、包括、括约、括棺、括扑
抱香、带香、挂香
散香、放香、散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