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鞔革的意思、鞔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鞔革的解释

蒙鼓的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相传 黎干 为京兆尹时, 曲江 涂龙祈雨,观者数千。 黎 至,独有老人植杖不避, 干 怒;杖背二十,如击鞔革,掉臂而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珠儿》:“宰拘僧讯鞫,亦辨给无情词。笞之,似击鞔革。”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鞔革”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án gé,其核心含义指蒙鼓的皮革,属于古代文献中的特定用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鞔革特指制作鼓面所用的皮革,强调其作为蒙鼓材料的属性。例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盗侠》中描述击打鞔革的声音“如击鞔革”,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也提到“笞之,似击鞔革”。

  2. 字形与结构

    • “鞔”由“革”和“免”组成,本义为用皮革包裹器物(如鼓、鞋等),后引申为蒙覆、绷紧的动作。
    • “革”指经过鞣制的动物皮,是古代重要的材料之一。
  3. 与其他“革”类词汇的区别

    • 鞈革(gé gé):指古代胸甲,如《管子·小匡》中提到的防护用具。
    • 鞗革(tiáo gé):指马络头的下垂装饰,见于《诗经》等文献。

文献用例


“鞔革”专指用于蒙鼓的皮革,具有历史文献的明确记载。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类似词汇(如鞈革、鞗革),可参考古代典籍或语言学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什么是《鞔革》?

《鞔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用皮革制作鞍子或马具。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革”和“肙”。它的笔画总数是17画。

《鞔革》的来源

《鞔革》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在古代,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驾驭马匹,使用皮革制作了鞍子和马具。因此,这个词语就诞生了。

《鞔革》的繁体字

《鞔革》的繁体字为“鞔革”。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时候的《鞔革》写作“鞔革”。

《鞔革》的例句

1. 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制作一副精美的鞔革。
2. 农民用鞔革装备好马匹,准备迎接丰收的季节。

《鞔革》的组词

可以使用《鞔革》这个词语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
1. 鞍鞔:指马鞍和鞍带。
2. 马革裹尸:形容忠诚勇敢,不怕牺牲。
3. 革新:指改革、更新。

《鞔革》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1. 马鞍:指用来鞍马的家畜具具有承载骑手和保护马背的作用的装置。 2. 马具:指固定在马身上以驭马或集装运输之用的各种装备。

反义词: 1. 马不鞍:指马没有鞍子,也可以用来形容物体没有适当的工具或装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