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貌;形状。《南史·刘怀肃传》:“ 德愿 岸著笼冠,短朱衣,执轡进止,甚有容状。”《太平广记》卷四一九引 唐 李朝威 《异闻集·柳毅》:“以其春秋积序,容状不衰,南海之人,靡不警异。”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四:“ 张峋 撰谱三卷,凡一百一十九品,皆叙其颜色容状,及所以得名之因。”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岳 大将军 钟琪 ,为一代名将,容状奇伟,食饮兼人,而工於吟诗。”
"容状"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容貌形貌 《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本义为"面容形貌",如《后汉书·皇后纪》"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即描述人物外貌特征。该用法多用于古代文献,侧重客观描述人体五官轮廓。
二、事物形态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作"事物的外在形态",如《水经注》载"山有石壁,其状如城",此处"状"指向山石的特殊形态。此义项常见于地理志与器物考据类文献。
三、仪态举止 《辞源》强调其引申义"仪表风度",如《世说新语》评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既含形貌特征,更重气度风韵。此用法多用于人物品评领域。
三组义项共同构成"由表及里"的语义网络:从具体五官描绘,到物体形态摹写,最终升华为气质风度的审美判断,体现汉语词汇"形神兼备"的表达特征。历代注疏家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强调"容主内,状主外"的辩证关系,揭示该词蕴含的中华文化思维模式。
“容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róng zhuàng,主要含义为容貌或形状,既可形容人的外貌,也可描述物体的形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容状是形容词,用于描述人或物体的外貌特征。对于人,可指相貌是否美丽、整洁;对于物体,则指形状是否规整、美观。
使用场景
历史文献引用
该词在古籍中多次出现,例如《南史·刘怀肃传》提到“甚有容状”,强调仪态端正;《异闻集·柳毅》则通过“容状不衰”体现人物形象的恒久性。
近义词与扩展
近义词包括“容貌”“仪容”“形态”等。需注意,其含义更偏向静态的外在表现,而非动态或内在特质。
总结来看,“容状”兼具描述人与物的功能,常见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
百疏襃善倍论犇逸变势变压器袯襫不走落成型地方色彩鼎鼐和端醇断根绝种读书君子娥姣風行電掣奉为楷模刚犷箇侬颢天红树歌童画肉胡氛虎阚甲仗库尽哀井位浄因九幽镌诘峻望夸赏括蒌连更星夜隶仆人龙楼凤池龙直陆放翁农牧业弄巧成拙频仍披闼倾顿齐铺铺人谋上鈎上坡路圣德生军石莲舐足抬高挺胸凸肚王莽瓦盌嗢哕违乡负俗五坊小儿霞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