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刘子澄 ﹞守 衡阳 日,以冠裳涖事,宪使 赵民则 尝紫衫来见。 子澄 不脱冠裳肃之, 民则 请免冠裳。 子澄 端笏肃容曰:‘戒石在前,小臣岂敢。’ 民则 皇恐,退具冠裳以见。”
(2).指穿着官服。《宋史·范应铃传》:“夙兴,冠裳听讼,发擿如神。”
(3).指官宦士绅。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虎食伊璠》:“冠裳农贾,挈妻孥潜跡而出者,不可胜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今日冠裳雅会,就要演这本传奇。”
(4).指官职。 宋 范成大 《胡宗伟罢官改秩作诗送之》:“万境何如一丘壑,几时定解冠裳缚。”
(5).指文明、礼仪制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智士趋时,必在取乱侮亡之会,况削尔父母毛髮,毁我往古冠裳。” 清 莫友芝 《有感》诗之一:“卧榻事殊 南越 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冠裳”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官吏的全套礼服
指古代官员在正式场合穿戴的完整服饰,象征身份与礼仪。例如《鹤林玉露》记载,宋代刘子澄任衡阳守时,“以冠裳涖事”,展现官员的威仪。
穿着官服的行为
强调官吏履行职责时的着装规范。如《宋史·范应铃传》描述其“夙兴,冠裳听讼”,即穿戴官服审理案件。
代指官宦士绅阶层
可泛指官员、士大夫等社会上层人士。唐代高彦休在《唐阙史》中提到“冠裳农贾”,即涵盖士绅与平民的群体。
官职或官位
宋代范成大的诗中提及“解冠裳缚”,比喻摆脱官职束缚。
文明与礼仪制度
在洪仁玕的《诛妖檄文》中,用“毁我往古冠裳”代指破坏传统礼制。
“冠裳”一词从具体服饰扩展至官职、阶层、礼制等抽象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仪与身份的重视。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常见于历史典籍与文学作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及《宋史》《鹤林玉露》等来源。
《冠裳》是一个成语,意为穿戴庄重,形容人的仪表整洁端庄。
《冠裳》这个成语的拆分为冠 (冖 + 八) 和裳 (衣 + 丁),总共有12个笔画。
《冠裳》这个成语源于《论语·公冶长》:“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为穿戴整齐的人有五六人,而穿着不整齐的人有六七人,这段文字可以用来形容人的仪表。
《冠裳》在繁体中的写法為冠裳。
在古代的汉字中,《冠裳》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拼音发音是相同的。
他总是冠裳而出,给人一种干练高贵的感觉。
冠头、裳履、冠盖如云、裳衣霞服
仪表端庄、装束整洁、衣冠楚楚
邋遢服装、衣冠不整、形容狼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