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代 西羌 的一支,分布于今 青海 西部、 西藏 北部地区。《后汉书·西羌传·滇良》:“自 建武 以来,其犯法者,常从 烧当种 起……亡逃栖窜,远依 发羌 。”《新唐书·吐蕃传上》:“﹝ 吐蕃 ﹞有 发羌 、 唐旄 等……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 吐蕃 。”
“发羌”是汉代西羌部落的一支,其名称与历史地位在民族融合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地理位置
发羌属于古代羌人部落体系,主要分布于今青海西部(如果洛、玉树地区)及西藏北部。东汉时期,其他羌族部落(如烧当羌)战败后曾迁徙至发羌属地依附生存。
历史演变
与吐蕃的关系
据《新唐书》记载,“蕃”与“发”发音相近,发羌被认为是吐蕃的重要族源之一。吐蕃王朝的建立以发羌为核心,融合青藏高原其他羌系民族(如唐旄、苏毗等),最终形成藏族祖先的主体。
现代后裔
发羌在民族融合中成为藏族的重要源头,其文化基因延续于藏族中。现今羌族(约30万人口)则主要源于古羌人的其他分支。
发羌作为古代羌人西迁的重要分支,不仅影响了青藏高原的民族分布格局,更为吐蕃及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历史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的迁徙与融合特点。
《发羌》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以下含义、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等特征。
《发羌》意为“放住、释放羌人”,原指汉代时期汉族人对羌族人的一种政策,后来逐渐发展为指释放任何囚禁的人或动物。
《发羌》的部首是“发”,具有8个笔画。
《发羌》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历史。在汉代时期,汉族与羌族之间有种族和政治上的纷争。为了稳定边境局势,统一了解放羌族,并将其与汉族合二为一。
《发羌》的繁体字为「髮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有些字形可能有所不同。《发羌》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写法稍有不同,但整体上保持了相似的基本结构和部首。
以下是一些使用《发羌》一词的例句:
- 政府决定发羌所有囚犯。
- 我感到非常欣慰,当听说他们发羌了那只受伤的小鸟。
《发羌》的一些相关组词有:
- 发放:释放、散发。
- 羌民:羌族人民。
《发羌》的一些近义词有:
- 释放:放走、解救。
- 放生:放走、解放。
《发羌》的反义词是“囚禁”,即限制、禁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