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番役的意思、番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番役的解释

(1).轮番服役。《新唐书·兵志》:“自 高宗 、 武后 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

(2). 明 清 时缉捕罪犯的差役。《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 东昌 巡道衙门﹞拣那有话説不到的,差兵快同捕衙番役立刻擒来,分别各重责四五十板不等。”《红楼梦》第一○五回:“不多一会,只见进来无数番役,各门把守,本宅上下人等一步不能乱走。”《清史稿·食货志一》:“凡衙署应役之皁隶、马快……粮差及巡捕营番役,皆为贱役,长随与奴僕等。”参见“ 番子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番役”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轮番服役(唐代)

指唐代府兵制中的轮替服役制度。根据《新唐书·兵志》记载,高宗和武后时期,由于长期无战事,府兵制度逐渐废弛,导致番役更替不及时。这一制度强调士兵按周期轮换承担军事任务,属于唐代兵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明清时期的缉捕差役

明清时期,“番役”特指特务机构中专司侦查、缉捕的差役,又称“番子”:

  1. 职能:负责侦探、缉捕罪犯、刑讯等任务,隶属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明代)。清代延续此制,内务府慎刑司及步军统领衙门中亦设有此类职务。
  2. 特点:名称源于明代厂卫制度,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提到“番役”可能沿袭自明代厂卫的“厂役”之名。
  3. 社会地位:清代将其列为“贱役”,与衙门的皂隶、马快等同属底层职业。

补充说明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到“番役”在日语或现代语境中引申为“轮流执行任务的人员”,但这一用法缺乏中文历史文献支持,需谨慎参考。建议以古代军事和职官制度中的解释为主。

网络扩展解释二

《番役》一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以及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意思:《番役》一词指的是古代中国统治者派遣的使者或人员到边远地区进行巡视、征收税收或执行其它政府职责的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番役》由两个汉字组成。第一个字“番”包含了“田”和“犬”两个部首,有13个笔画;第二个字“役”则包含了“彳”和“工”两个部首,有7个笔画。 来源:《番役》一词源自古代中国对边远地区的治理和行政管辖。中国历史上经常有统治者派遣使者或人员到边境地区进行巡视和管理的情况,这种行为被称为《番役》。 繁体:《番役》的繁体写法为「番役」。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番役》一词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致保持了现代的写法和意义。 例句:1. 古代皇帝常常派遣使者进行《番役》以巩固边境政权。 2. 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派进行《番役》任务。 组词:无。 近义词:使者、官员。 反义词:边民、居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