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番役的意思、番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番役的解释

(1).轮番服役。《新唐书·兵志》:“自 高宗 、 武后 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

(2). 明 清 时缉捕罪犯的差役。《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 东昌 巡道衙门﹞拣那有话説不到的,差兵快同捕衙番役立刻擒来,分别各重责四五十板不等。”《红楼梦》第一○五回:“不多一会,只见进来无数番役,各门把守,本宅上下人等一步不能乱走。”《清史稿·食货志一》:“凡衙署应役之皁隶、马快……粮差及巡捕营番役,皆为贱役,长随与奴僕等。”参见“ 番子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番役是明代厂卫机构(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中负责缉捕、刑讯等事务的差役,属于特务体系中的基层执行人员。其核心含义与职责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明代由厂卫机构差遣、轮班执行缉捕任务的吏卒。

来源依据:

《汉语大词典》明确将“番役”释为“明清时缉捕罪犯的差役”,并指出明代由厂卫司职,清代则隶属步军统领衙门。此释义被权威辞书广泛采纳,如《辞源》亦采用类似解释。

二、历史制度特征

  1. 轮班当值制

    番役需按班次轮值执行任务,故名“番”(即轮替之意)。《明史·刑法志》载:“番役每档十余名,分地伺察”,说明其按区域分班巡查的运作模式。

  2. 隶属厂卫体系

    番役直属东厂、锦衣卫等机构,负责侦缉官民言行。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称其为“东厂番役”,凸显其与特务机关的从属关系。

  3. 职能与权限

    主要承担刺探情报、缉捕疑犯、刑讯逼供等职责。据《明实录》记载,番役常持“驾帖”(逮捕凭证)直接抓人,权力极大且缺乏监督。

三、社会影响与评价

番役因滥用特权、罗织罪名而恶名昭著。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批判明代厂卫制度时,特别提及番役“任意拷掠,非法凌虐”,反映其作为专制工具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番役”词条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dcd&p=10274

  2. 《明史·卷九十五·刑法志三》·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八》·中华书局标点本
  4.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5.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五》·中华书局校证本

网络扩展解释

“番役”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轮番服役(唐代)

指唐代府兵制中的轮替服役制度。根据《新唐书·兵志》记载,高宗和武后时期,由于长期无战事,府兵制度逐渐废弛,导致番役更替不及时。这一制度强调士兵按周期轮换承担军事任务,属于唐代兵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明清时期的缉捕差役

明清时期,“番役”特指特务机构中专司侦查、缉捕的差役,又称“番子”:

  1. 职能:负责侦探、缉捕罪犯、刑讯等任务,隶属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明代)。清代延续此制,内务府慎刑司及步军统领衙门中亦设有此类职务。
  2. 特点:名称源于明代厂卫制度,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提到“番役”可能沿袭自明代厂卫的“厂役”之名。
  3. 社会地位:清代将其列为“贱役”,与衙门的皂隶、马快等同属底层职业。

补充说明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到“番役”在日语或现代语境中引申为“轮流执行任务的人员”,但这一用法缺乏中文历史文献支持,需谨慎参考。建议以古代军事和职官制度中的解释为主。

别人正在浏览...

白澄浆白面书郎八一建军节闭禁愎类灿蔚趁场秤锤不离秤杆戴说发案放射性发签伐取风尘之会干船坞刮地鹤乘车槐蚕鹪枝津般寖强击水究理遽几苴枲可频宽律哭秦庭老八板儿劳恤喇子驴鸣一声茂衍面子内患醅酿贫嘴恶舌炁海穹帐群牧判官禳田戎骑烧田深根固本折苕师辅十家香实牢十三镮金带试暑书城曙华熟脚说发属通贪食位分问状庠士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