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苇苕断折。喻危险的处境。语本《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鳩,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髮,繫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忽朝阳之安,甘折苕之末。”
“折苕”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文学语境两个层面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折”本义为以斧断木,引申为“摧折、弯曲”;“苕”在古汉语中读作tiáo时指凌霄花(紫葳科植物)或苇花(芦苇的花穗),读作sháo时多用于方言指红薯。组合后,“折苕”的字面意义为“折断的苕草”,常用于诗词中比喻脆弱易逝之物,例如宋代诗人陆游在《秋兴》中曾以“折苕吹欲尽,残菊抱孤芳”暗喻生命无常的哲思。
该词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被归为“植物意象类”词汇,其文化内涵与“浮萍”“飘蓬”等词相近,均用于表达对自然物候或人生境遇的感怀。需注意的是,“折苕”属于生僻书面语,现代汉语口语中已极少使用,但在古典文学研究和古籍注释中仍具研究价值。
“折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如下:
源自《荀子·劝学》中的寓言: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意为蒙鸠将巢系在芦苇上,风吹苇断导致巢毁卵破,强调依附脆弱事物的危害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荀子·劝学》原文或相关注解。
八百壮士拔地巴酒拔拒不轻然诺惨象赤泼泼牀寝窗饰舛互盗具导泄独树一帜儿齿方便之门風便公坐狗咬狗国氛孤质秽多借词接事局顿绝品柯烂棋磕扑两越离局狸奴柳杞流香緑鹢马背学校蛮查描写画角迷沉民瘼牛鼎忸忲纽子怕怖偏解贫静千岛湖前体磎壑漆器伤轸杀胚神性蚀剥十部乐食噉帅府屯雷徒托空言吴大伯武骑西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