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asure temple] 对佛教寺院的美称
(1).佛国,佛土。据佛经,佛土有七宝庄严,故称。刹,梵语刹多罗的音译省称,意为土地或国土。《庄严经》卷下:“诸佛国界虽严饰,难比如来宝刹中。”
(2).佛寺;佛塔。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灵仪炫日,宝刹临云。” 唐 白居易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诗:“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 明 王世贞 《鸣凤记·邹林游学》:“矗天宝刹凌云气,吞日瑶山喷火光。”《痛史》第二三回:“自家 疯道人 是也。歷尽名山宝刹,採尽异卉奇葩,修合成药,普济世人。”
"宝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佛教用语,主要含义如下:
佛寺的美称
指对佛教寺庙的尊称。"宝"凸显其珍贵、神圣,"刹"(梵语"刹多罗"音译)原指佛塔顶部的相轮或旗杆,后引申为佛寺。该词体现了对佛教场所的崇敬,如《汉语大词典》释义为"佛寺的敬称"。
佛塔的别称
古汉语中亦特指供奉佛骨舍利的塔,如唐代李峤《奉和幸大荐福寺》诗:"宝刹承高露,仙轮带日光",此处"宝刹"即指佛塔。
明确释义为:"佛寺的敬称。刹,梵语,原指佛塔顶部的相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指出"刹"由塔顶装饰引申为寺院,"宝刹"即彰显佛法尊贵的场所(丁福保编)。
收录"宝刹"词条,引用《洛阳伽蓝记》等古籍用例(商务印书馆,2015年)。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 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 文物出版社, 1984年重印版.
: 何九盈等修订.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 2015.
“宝刹”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梵语来源
“刹”源自梵语“Kṣetra”(刹多罗),意为“土地”或“国土”。在佛经中,“宝刹”最初指代诸佛用七宝(金、银、琉璃等)庄严的佛国世界。例如《庄严经》提到“诸佛国界虽严饰,难比如来宝刹中”,即强调佛土的殊胜。
广义与狭义
“宝刹”既承载佛教对理想世界的描述,也用于现实中对寺庙的尊称,兼具宗教与世俗双重意义。
桉行八字打开边馈避世金门拆副掺掺创造性思维楚害叨咕大西洋低俗恶燋腓肠飞肉風序纷厖公乘犷顽鬼捏青轨则号笛噭呼挟治楖栗景运金龙案拘绁垦田邻好鳞翼六仪麽麽蠓蚋蒙叟奶水拏捏难免奴役皮灯球平地木破使清绮遒警七月流火桑里杀力升荫侍祠官饰弄税款四起宿衞天理教听讼托词徒卫无可奈遐界屓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