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流火”是一个常被误解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古代天文历法来理解:
一、原意解析
天文现象
指农历七月(夏历)黄昏时,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逐渐西沉的现象,标志着暑热消退、天气转凉。其中“火”特指星宿,非指火焰或炎热。
时间对应
“七月”对应夏历(农历)七月,相当于公历8月下旬至9月,与公历7月无关。
二、出处与演变
三、正确用法建议
该成语承载古代天文智慧,正确理解需结合农历和星象。避免与公历7月混淆,方能准确传达其“寒来暑往”的文化内涵。
《七月流火》是指七月的天气炎热,阳光强烈,火光滚滚。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七(丶一) 月(⺆月) 流(氵liú) 火(火huǒ)
来源: 《七月流火》一词出自唐代王之涣的诗歌《登鹳雀楼》,描绘了盛夏时节酷热的天气。
繁体: 七月流火(七月流火)
古时候汉字写法: 七月流火(七月流火)
例句: 皇妃娘娘手拿一把纸扇,遮挡着七月流火的灼热阳光。
组词: 七月、七月流火、火热、流火、盛夏
近义词: 酷暑、炎炎夏日、火热的天气
反义词: 寒冷、寒冬、凉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