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redecesor's merit]∶前人的功业
公刘克笃前烈。——《书·武臣》
(2) [wise men of the past]∶前贤
易名之典,请遵前烈。——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1).前人的功业。《书·武成》:“ 公刘 克篤前烈。” 唐 司空图 《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允集大勋,以光前烈。” 宋 曾巩 《相制二》:“使千载之坠,振於一朝;上下之间,配於前烈。”
(2).祖先;前辈。 汉 班固 《幽通赋》:“懿前烈之纯淑兮,穷与达其必济。” 唐 王维 《同卢拾遗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盛德啟前烈,大贤钟后昆。”
(3).犹前贤。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北史·文苑传序》:“ 当涂 受命,尤好虫篆。金行勃兴,无替前烈。” 清 钱谦益 《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授资政大夫制》:“朕欲正是国人,尔尚庶几前烈,顾我旧德。”
“前烈”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前人的功业
指历史上杰出人物或祖先留下的伟大成就。例如《尚书·武成》中“公刘克笃前烈”,强调继承先辈的功绩。这一用法常见于历史文献,表达对前人贡献的尊崇(如“恢复前烈”)。
祖先或前辈
用于指代家族或文化传承中的先辈。如唐代王维诗句“盛德啟前烈”,即赞颂祖先的德行对后代的影响。
前贤(有德才的前人)
泛指历史上品德高尚、才能卓越的人物。南朝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中“请遵前烈”,即呼吁效仿前贤的典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汉书》等古籍用例或权威词典。
《前烈》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指的是先烈,即已经去世的为国家或民族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前烈》的拆分部首为“立”和“火”,部首“立”(音义符合)象征着人,代表人的行为;部首“火”(音义符合)象征着能量,代表活力和热情。《前烈》共有8画。
《前烈》是汉字的一个词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前烈」。
在古时候,「前烈」的写法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基本保持了现代的写法。在古代的碑文、文献和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前烈」这个词被广泛使用。
1. 我们要铭记那些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前烈们。
2. 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我们的前烈们而建造的。
组词:前烈事业、前烈精神、前烈英勇、前烈忠诚。
近义词:先烈、烈士、英烈。
反义词:后生、懦夫、逆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