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杌子的意思、杌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杌子的解释

小凳子。 宋 曾慥 《类说》卷三四引《摭遗·安禄山》:“ 唐明皇 召 安禄山 ,用矮金裹脚杌子赐坐。”《水浒传》第一○四回:“有箇彪形大汉,两手靠着桌子,在杌子上坐地。”《红楼梦》第四三回:“ 贾母 忙命拿几张小杌子来,给 赖大 母亲等几个有体面的嬷嬷坐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杌子(wù zi)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名词,特指一种无靠背的小型坐具,通常为方形或圆形,高度较矮,形制简单古朴。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核心释义与形制特征

指代一种无靠背、低矮的小型坐凳。其结构通常由四腿支撑一个平面(坐面)构成,坐面多为方形或圆形,材质以木制为主,造型简洁,体积小巧,便于移动。区别于有靠背的“椅子”和带围子的“墩”,杌子更强调实用性与便携性,常见于古代日常生活及部分礼仪场合。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杌”的释义明确包含“小凳”义项。

二、词源演变与历史语境

“杌”本义指树木无枝或伐余的木桩(《说文解字》),后引申为矮小的坐具。其命名体现了古代家具“象形取意”的特点——截取木段为座,形似树墩。宋元时期文献已多见“杌子”记载,如《朱子语类》提及日常用具时将其与椅、凳并列。明清小说(如《金瓶梅》)中更频繁出现,成为市井家居的常见物品,常置于床榻边或配合高椅使用。

来源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考释“杌”字源流及家具类词条演变。

三、文化意涵与使用场景

  1. 身份象征的淡化:早期杌子多为平民或侍从所用(区别于正式的椅),后逐渐进入士大夫生活,成为非正式场合的辅助坐具。
  2. 功能适配性:因其轻便无背,常用于临时歇脚、脚踏(如上车、上轿时垫脚)、置物或搭配其他家具,体现了传统家具的灵活组合特性。
  3. 文学意象:在古典文学中,“杌子”常烘托生活化场景(如《红楼梦》中丫鬟所用),或作为道具暗示人物关系(如主坐椅、仆坐杌)。

    来源参考:《中国古代家具鉴赏》(聂菲著)分析坐具等级与功能;《金瓶梅词话》等明清小说实例佐证。

现代认知与延伸

现代汉语中,“杌子”一词仍保留于方言(如北方部分地区)及古家具研究领域,但日常通用语多被“凳子”“小凳”替代。在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作为明式家具的代表品类之一,其简约设计重新受到关注。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杌子”词条释义;中国传统家具研究文献(如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中的形制分类。

“杌子”是中国传统坐具的重要类型,其定义紧扣“无背矮凳”的核心形制,承载着古代生活方式与物质文化演变的印记。

网络扩展解释

“杌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杌子(wù zi)指一种矮小的凳子,属于传统坐具的一种,通常无靠背或扶手,结构简单。

  2. 种类与形制
    根据形状可分为方杌、圆杌、交杌等类型。其中“交杌”类似马扎,可折叠携带,常见于古代日常生活。

  3. 历史与文献记载

    • 名称最早见于《宋史·丁谓传》,如“(帝)遂赐坐,左右欲设墩,谓顾曰:‘有旨复平章事,乃更以杌子进。’”
    • 唐代笔记中也有提及,如唐明皇赐安禄山“矮金裹脚杌子”。
  4. 文学与民俗用例
    近代作家周作人在《生活的况味·谈宴会》中描述市井场景时提到“长衫朋友坐小杌子”,侧面反映其作为平民化家具的用途。

该词现多用于方言或文学描述,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凳子”一词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齐放罢弃参谭尺方持气敕始毖终酬接纯一不杂楚榭得非疔瘇底漆谛伺丢魂丧胆斗巧愕梦反舌番守佛双陆贵穴圜流化泽匠资渐营佳趣饥不遑食积尸就学机险隽功馈诒陵轶挛结鲁男子论诘马渤闷逼明瓦天棚纳谏如流那么乾糙青霾祇园禳灾人道若曹三魂七魄舍利试酒说怿送席谈訽谈麈屯田僞端微谋吴馆汙潦霞窗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