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悖戾 ”。
“悖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èi lì(部分资料中标注为“bèi lǜ”,但更常见的现代读音为“lì”)。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违背常理、违反道理,形容言行或事物与正常逻辑相冲突。例如:“他的观点悖盭事实,难以服众。”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字典(如、5、6)。
《悖盭》是一个很古老的汉字词语,意思是指违反、不顺从。它表达了违背道理、理性和规则的意思。
《悖盭》的拆分部首是木,形旁是革,盭是声旁。总共由13个笔画组成。
《悖盭》的来源较为古老,最早见于西汉刘歆的《尔雅》。在繁体字中,它仍然保留着相同的形态。
在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悖盭》的古代写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写作「悖盭」,另一种写作「奔剥」。这种变化是由于汉字在不同时期的书写风格和演变引起的。
1. 他的行为悖盭了常理,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2. 这个决定完全悖盭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导致公司陷入了困境。
1. 悖逆:指不顺从、违背父母或长辈的意愿。
2. 悖论:指逻辑上自相矛盾的论述或观点。
1. 违背:表示违反、背离既定的规则、原则或意愿。
2. 不顺从:表示不遵从、不听从指令、规则或者父母、长辈的要求。
1. 顺从:表示依照规定、指令或愿望行事,遵循某种规则或观念。
2. 遵循:表示按照规章制度、规则或者立场去行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