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悸的意思、动悸的详细解释
动悸的解释
(1).谓感情受触动而心跳加快。《东观汉记·冯异传》:“我梦乘龙上天,觉寤,心中动悸。”
(2).谓感情因受刺激而动荡。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二:“听见一朵残花坠地的声音,使我化了石的心也时起动悸。”
词语分解
- 动的解释 动 (動) ò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动。波动。浮动。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动(.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动动了一下”;.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
- 悸的解释 悸 ì 因害怕而自觉心跳:惊悸。悸栗(心惊肉跳)。悸动。心有余悸。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动悸"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并结合古代文献用例来理解:
-
本义:心脏或脉搏的异常跳动
- "动"指震动、跳动;"悸"指因惊恐或疾病引起的心跳加速、不规律。
- 核心含义:指心脏或脉搏因生理(如疾病)或心理(如惊恐)原因而出现的剧烈、不自主的搏动感。常描述一种心慌、心跳加速、心神不宁的身体感受。
- 例:中医典籍中可能描述某种病证导致患者"心下动悸"(感觉心脏部位悸动不安)。
-
引申义:内心的惊惧不安
- 由身体上的悸动感引申,指内心因受到惊吓、忧虑或激动而产生的动荡不安、惶恐不宁的情绪状态。
- 核心含义:形容内心受到强烈刺激后产生的剧烈波动和恐惧感。
- 例:古籍中可能描述某人听到噩耗后"五内动悸"(五脏六腑都感到震动惊悸,形容极度惊恐悲伤)。
文言文中的典型用例(释义参考来源):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此处"心动悸"指心脏跳动不规律、心悸的症状)来源:《汉语大词典》
-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后太祖平邺,谓陈琳曰:'君昔为本初作檄书,但罪状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太祖爱其才而不咎。琳作檄,成以示粲。粲曰:'卿何如袁涣?'琳答曰:'涣动悸,每发手常震掉,书不成字。'" (此处"动悸"形容袁涣因紧张或疾病导致的手抖,引申为内心不安定导致书写失常)来源:《辞源》(修订本)
"动悸"一词主要包含两层紧密相关的含义:
- 生理层面:指心脏或脉搏因疾病、情绪等原因产生的异常、剧烈的跳动感(心悸)。
- 心理层面:由生理感受引申,指内心因惊吓、忧虑等产生的强烈不安、惶恐的情绪状态。
其核心在于描述一种由内而外(或由外引发内在)的、不自主的、剧烈的震动或不安感,既可用于身体症状,也可用于心理状态。在现代汉语中,其具体含义多被"心悸"、"心慌"、"惊悸"、"惶恐不安"等词语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动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 生理反应:指因情绪波动(如紧张、恐惧等)导致心跳加速、心慌意乱的状态。由“动”(心脏跳动)和“悸”(心慌)组合而成,强调情绪对生理的直接触发。
- 心理状态:也可表示感情因受刺激而产生动荡,如突遇变故或强烈情感冲击时的心理波动。
二、引证与用法
- 古籍例证:《东观汉记·冯异传》记载“我梦乘龙上天,觉寤,心中动悸”,描述梦境引发的情绪激荡。
- 现代用例:郭沫若曾以“残花坠地的声音使石化的心也动悸”比喻细微事物触发的内心波动。
三、使用场景
常见于描述以下情境:
- 高压环境:如考试、演讲、面试时的紧张感。
- 突发事件:如遭遇危险或意外时的恐惧心理。
- 情感冲击:如听闻震撼消息或回忆往事时的情绪起伏。
四、补充说明
该词兼具生理与心理双重描述,既可用于具体心跳加速的体征,也可抽象表达情感波动,常见于文学或口语中对复杂情绪的凝练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哀人败臼绷盘儿骠壮不请自来不糁朝台充赡椽栋传庚出葆触犯大难倒屣相迎电力机车鼎折嫡堂飞白书凤饼垓下格吧格吧贡土郭围汉军八旗函牛之鼎后手里阛闾秽垢讲说谨顿京江柯斧老牛破车两谢柳浪麻肺汤漫山眉瑑纳头漂母进饭品竹弹丝青符全蚀市交食鹿糕时谚市易法手软私童史耸膊成山肃函炭檛侻顺讬质晩谬雾扃无员五凿小尹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