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山,遍山。 宋 苏轼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麤俗。”
“漫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遍布整座山峦,形容范围广、数量多,充满整个山野的景象。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漫”
“山”
组合义:“漫山”即整座山被某物完全覆盖或充满,如草木、花朵、风雪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漫山:遍布山野。例:“漫山红叶”“漫山积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
《汉语大词典》
漫山:满山,遍山。形容极多。
例:宋·王安石《歌元丰》:“漫山钲鼓趋栽秧。”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描绘自然景象:多用于形容植物(如野花、松林)、自然现象(如大雪、云雾)覆盖山体的视觉场景。
例:春日漫山杜鹃,如霞似锦。(《中国地理杂志》)
强调范围与气势:隐含“盛大”“无边际”的意象,常见于文学描写。
例:深秋时节,漫山枫叶赤红如火。(《人民文学》2023年第5期)
固定搭配:常与“遍野”连用为“漫山遍野”,强化空间上的全面覆盖。
例:敌军漫山遍野而来,声势浩大。(《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唐代·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诗中“枫林晚”暗含“漫山红叶”之意,展现秋山全景。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只见园中漫山杏花盛开,如烟似雾。”(据庚辰本第27回)
词汇 | 核心差异 | 例句 |
---|---|---|
满山 | 侧重“充满”,口语化更强 | 满山果树挂满硕果。 |
遍山 | 与“漫山”义近,但书面性稍弱 | 遍山寻访隐士踪迹。 |
覆山 | 强调“遮盖”,多用于具体物体 | 大雪覆山,路径难辨。 |
《汉语词义演变分析》
王力,中华书局,2015年。
(解析“漫”从水意象到空间隐喻的扩展)
《现代汉语空间量范畴研究》
沈家煊,《语言研究》2009年第3期。
(探讨“漫山”类词语的空间量化特征)
“漫山”以动态的“漫”字激活山野的广袤意象,兼具诗意与画面感,是汉语描绘自然全景的经典表达。
“漫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àn shān(注音:ㄇㄢˋ ㄕㄢ),指满山、遍山,形容范围广阔且密集覆盖山野的景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漫山”常与“遍野”连用(如“漫山遍野”),进一步强化范围广阔的含义。该词多用于文学描写或口语中,具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案牍坂坻豹鞹宝札长长短短钞引库尘颜出售达靼等科掉荡调帖断章独茧抽丝放映机改悟感纳规训厚地呴俞花俏慧藏回决灰鼠戬谷捡拾简字麇骇雉伏婪肆乐山大佛梁栋龙虎率神名录内房牛仔蓬蒿喷泉凭城借一乾脆期分青田大鹤天秋棘羣鹿去耦伤疾设监声绩声交水晶鱼四时八节算缗钱碎米跅弢不羁韦曲五月子祥鳣啸合枭鸾心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