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长江 流经今 江苏 镇江市 北的一段。因 镇江 古名 京口 而得名。 唐 杜牧 《杜秋娘诗》:“ 京江 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 湓浦 从君已十年。 京江 仍许借归船。相逢此地有因缘。”
"京江"是汉语中具有地理与文化双重属性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词源构成 "京"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高土堆",后引申为都城、重要之地;"江"特指长江(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二字组合初见于《晋书·地理志》,指代长江流经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的特定河段。
地理定位 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京江特指长江下游镇江段水域,西起南京栖霞山,东至镇江谏壁,全长约59公里。该段江面因镇江古称"京口"得名,形成"三面环山临江,一水横陈连岗"的特殊地貌(来源:《中国地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
历史沿革 明代《读史方舆纪要》详述其演变:三国时期称"京渚",东晋改称"京江",隋唐后逐渐固定为官方称谓。清代《京口山水志》特别标注:"京江潮汐落差可达五米,为漕运要冲"(来源:《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校注本)。
文学意象 在诗词创作中,京江多承载历史沧桑感,如宋代苏轼《游金山寺》"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京江夜雨,犹闻铁马之声"等经典表述,均以京江为时空坐标展开抒情(来源:《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校注本)。
现代应用 当代《镇江市志》明确其行政界定:京江现指镇江市主城区北侧长江水域,作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节点,2021年建成的五峰山长江大桥即横跨京江水域(来源:《镇江市志》方志出版社2019年版)。
“京江”是长江流经今江苏镇江市北段的古称,其名称来源及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京江指长江下游镇江段的别称,因镇江古称“京口”而得名。唐代杜牧《杜秋娘诗》中“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即描述此段水域。
主流观点
依据《辞源》《辞海》等文献,京江得名于镇江古称“京口”,因该段长江流经京口(今镇江)北侧。
学术争议
部分文史学者提出不同见解,认为“京江”源自“京城”而非“京口”。因镇江古有“京山”,先有“京城”地名,后衍生“京江”之称,而“京口”则因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得名。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名称演变或文学引用,可查阅《水经注》及唐宋诗词相关记载。
罢困边禁碧鸦犀不穣朝上乘旦城垛口愁眉蹙额醇浇楚袖打甚么不紧灯烛第二次握手顶冕独言囮头富国学谷地会场回舻回心院火驰豁免绛引坚守贱疏浃时借换机灌精矿讥戏狷隘撅嘴浚壑欬謦龛窟略同连翩楼林难乎为情萍身贫酸青牛翁全贵取保候审戎级赏赐上樽酒杀身之祸嗣位袒服汤熨天浮庭兽推顿退学突然吴会舞手西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