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牛之鼎的意思、函牛之鼎的详细解释
函牛之鼎的解释
大鼎。《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 高诱 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后汉书·刘陶传》:“其危犹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诗人所以眷然顾之,潸焉出涕者也。” 李贤 注:“函牛之鼎谓大鼎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亦省作“ 函牛鼎 ”。 宋 梅尧臣 《依韵自和送诗寄潘歙州》:“源流本慷慨,吐论皆经邦。量犹函牛鼎,吾徒媿罌缸。”
词语分解
- 函牛的解释 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 唐 骆宾王 《上瑕丘韦明府启》:“虽则尘飞 范 甑,垂银有结授之华;而乃调理 宓 絃,烹鸡屈函牛之量。” 宋 苏轼 《次韵周穜惠石铫》:“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专业解析
函牛之鼎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体积庞大、能容纳整头牛的青铜鼎,后多比喻气度恢宏、能担当重任的人或事物。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引申义及文化象征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面释义与语源
-
字义分解
- 函:意为“容纳、包含”(《说文解字》:“函,舌也,象形。肣,函或从肉。”引申为包容)【来源1】。
- 牛:指体型庞大的牲畜,象征“巨大”。
-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青铜器,三足两耳,为权力与地位的礼器(《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来源2】。
字面组合即“可容纳整头牛的鼎”,凸显器物之巨。
-
语源考据
典出《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意指大鼎沸腾时,蚊蝇不敢靠近,比喻小人不犯大德【来源3】。后《后汉书·刘陶传》亦载:“其危犹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形容力不能胜【来源4】。
二、引申义与文化象征
-
比喻气度恢宏
鼎为宗庙重器,函牛之鼎更显庄严,故引申指胸怀宽广、能包容万物的人物或格局。如《文心雕龙·神思》以“函牛之鼎”喻指宏大的思想境界。
-
象征重任担当
鼎需坚实方能承重,故暗含担当大任、根基深厚之意。如宋代李纲《议国是》称:“如函牛之鼎,不可举以烹小鲜”,强调大材需用于大事【来源5】。
三、古籍用例与权威参考
-
《淮南子》原典
“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昆山之玉瑱,而尘垢弗能污。”
——强调大德不染于小人(查看原文)。
-
《后汉书》引申
“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
——比喻力不胜任,以小承大(查看原文)。
四、现代释义与引用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
函牛之鼎:容纳一头牛的大鼎。比喻大材。
例证引《后汉书·刘陶传》:“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来源6】
结语
“函牛之鼎”融合器物具象与文化隐喻,既描绘古代青铜器的宏伟,亦成为中华语言中赞誉胸怀与担当的经典意象,其价值在历代典籍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网络扩展解释
“函牛之鼎”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意思:指能容纳一头牛的大型鼎器。其中“函”意为包容、容纳,“鼎”是古代烹煮或盛放物品的青铜器皿,象征庄重与宏大。
- 引申义:形容事物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或比喻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容器、场所。
二、出处与典故
- 最早记载:
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不敢入。”
意为大鼎中的水沸腾时,蚊蝇不敢靠近,暗喻宏大之物自有威慑力。
- 历史引用:
南朝范晔《后汉书·刘陶传》用“其危犹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比喻以小承大的危险。
三、用法与比喻
- 语法功能:作宾语,常用于比喻句。
- 比喻方向:
- 形容空间或气魄:如“这座建筑如函牛之鼎,宏伟壮观”。
- 隐喻人才与能力:三国刘劭《人物志》提到“函牛之鼎不可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四、相关延伸
- 简称形式:可省作“函牛鼎”(见汉典“函牛鼎”词条)。
- 文化内涵:鼎在古代象征权力与礼制,“函牛之鼎”进一步强化了其庄重、包容的意象。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淮南子》《后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嬾千慵贝面并驰卜名草律草衣谗嬖常典诚绩车渠吃喝玩乐传神初弦点水低低遁迈恩深爱重耳纩恶世風行雷厲负面瞽儿词国夫人后爹后阁画皷会鼓镬亨虎头燕颔江津监候见来皎日急灼涓滴卷尾快慰略去离列临丧螺鬟烟发马尾蜂猛毅棉絮明明浅深奇解轻航清粼轻纨盛使石交十旬数迹钿黛填书头彩违戾文史无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