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进饭的意思、漂母进饭的详细解释
漂母进饭的解释
漂母: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指施恩而不望报答。
词语分解
- 漂母的解释 漂洗衣物的老妇。《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韩信 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 信 飢,饭 信 ,竟漂数十日。 信 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
- 进饭的解释 吃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荀勗 尝在 晋武帝 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
专业解析
"漂母进饭"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施恩不图报的善行以及知恩图报的美德。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思:
-
典故出处与字面意思:
- 该成语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记载了韩信未发迹时,生活困顿,常在淮阴城下钓鱼充饥。一位在河边漂洗丝絮的老妇人(漂母)见他饥饿,连续数十日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吃。韩信感激,表示日后定当厚报,漂母却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报答吗?)。
- 字面上,“漂母”指在水边漂洗丝絮的老妇人;“进饭”即提供饭食、送饭。因此,“漂母进饭”字面意思就是“漂洗丝絮的老妇人给(韩信)饭吃”。
-
深层含义与引申义:
- 施恩不望报: 这是该典故最核心的寓意。漂母帮助韩信是出于纯粹的同情和善意,没有丝毫期待回报的功利之心,体现了高尚无私的品德。
- 雪中送炭的恩情: 漂母的饭食是在韩信最落魄、最饥饿的时候提供的,是真正的“雪中送炭”,这种恩情尤为珍贵。
- 知恩图报: 韩信后来被封为楚王,回到故乡后,找到漂母,赐予千金以报答当年的“一饭之恩”。这体现了受恩者不忘恩情、懂得回报的美德。因此,“漂母进饭”也常与“一饭千金”并用,共同诠释施恩与报恩的完整道德内涵。
- 激励奋发: 漂母的善举和对韩信的信任(“吾哀王孙”),某种程度上也激励了身处逆境的韩信。这个典故常用来鼓励人在困境中不要放弃,也提醒人们善行可能改变他人的命运。
-
现代用法:
- 在现代汉语中,“漂母进饭”主要用来赞扬那些无私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善行,尤其是指在不为人知或对方落魄时给予的帮助。
- 它强调的是一种纯粹的、基于恻隐之心的利他精神。
- 有时也用于告诫人们要懂得感恩,铭记并回报他人给予的恩惠。
权威来源参考:
- 《史记·淮阴侯列传》:该成语最原始、最权威的出处,记载了事件始末。
- 《汉语大词典》:作为大型权威汉语工具书,其对“漂母”词条的释义会引用《史记》原文,并解释其引申义,即指施恩不图报的人。
- 《辞源》/《辞海》:这些经典辞书在解释“漂母”或相关成语(如“一饭千金”)时,必然会详述“漂母进饭”的典故及其蕴含的道德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漂母进饭”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施恩而不求回报的行为,尤其强调帮助他人时无私的态度。该成语中的“漂母”指在水边漂洗衣物的老妇人,“进饭”即提供饭食。
二、详细解释
-
核心内涵
源自西汉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贫困时,一位漂母见他饥饿,连续数十日分饭给他,却拒绝其日后的报答承诺。这体现了“施恩不图报”的高尚品德。
-
争议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该成语有“子女不孝”的含义,但主流权威文献(如《史记》、李白诗文)均未支持此说法,可能为误传或混淆其他典故。
三、成语出处与用法
-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 用法:
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褒扬无私助人的行为。
例:唐代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中引用:“漂母进饭,没收千金之恩。”
四、相关扩展
- 同义表述:亦作“漂母进食”(见),或简化为“一饭之恩”。
- 文化影响:该典故成为中华文化中知恩图报的象征,后世常用“千金报漂母”表达感恩之情。
如需进一步了解故事细节,可查阅《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冰散瓦解碧玉不劳而获不识东家裁料茶茗唱议迟夷丑辞酬答出卖翠袖遁隐访世废替風馳霆擊粉金狗彘不食鹤凫亨通黄风讳名加腹角菱接壤借阅浄办金尊九能儁出款制兰皋老俵离纷六凿瞒神弄鬼欧阳修破承题骞崩千伶百俐曲目赏勋伸义沈冢射圃诗标试剑食利术散肆议焘育投簪箨冠五动陿腹相偏宵壤狎谑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