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冠归去的意思、挂冠归去的详细解释
挂冠归去的解释
冠:帽子,这里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挂起来。比喻辞官回家。
词语分解
- 挂冠的解释 辞官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汉书;逢萌传》详细解释亦作“掛冠”。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 逢萌 ﹞闻 王莽 居摄, 子宇 諫, 莽 杀之。 萌 会友人曰:
- 归去的解释 回去离家已久,今当归去详细解释.回去。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唐 李白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诗:“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水浒传》第三二回:“﹝ 宋江
专业解析
"挂冠归去"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形象地描述了辞去官职、回归乡野的举动。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字面释义
- 挂冠:指将官员所戴的冠冕(象征官职的帽子)悬挂起来。
- 归去:指离开官场,返回故乡或隐居之地。
- 整体:字面意思是将官帽挂起,离开官场回家。比喻主动辞去官职,放弃仕途。
二、深层含义与文化背景
- 主动辞官:强调辞官行为是出于个人意愿,而非被罢免或迫于压力。常表示对官场的不满(如腐败、倾轧)、对自由的向往或追求个人理想。
- 淡泊名利: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功成身退”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价值观,象征看轻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或田园生活。
- 决绝姿态:“挂冠”这一动作具有仪式感和决绝意味,表明与官场彻底决裂的决心。
三、典故出处
该成语典故可追溯至东汉。据《后汉书·逸民列传·逢萌传》记载:
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大意是:逢萌看到王莽杀了自己的儿子,认为天下伦理纲常已废,预感灾祸将至,于是摘下官帽挂在洛阳城门上,带着家人渡海到辽东隐居去了。这个“解冠挂东都城门”的行为被视为“挂冠归去”的典型来源。
四、用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多用于褒义语境,称赞人清高、有气节、不慕权贵。
- 近义词:解甲归田、告老还乡、急流勇退。
- 反义词:走马上任、追名逐利。
五、权威辞书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挂冠”词条的解释中包含“挂冠归去”的用法,释义为“指辞官、弃官”。(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权威出版)
- 《辞源》(第三版):在“挂冠”条目下引用《后汉书·逢萌传》典故,释义为“辞官”。(来源:商务印书馆权威出版)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挂冠归去”四字成语,但对“挂冠”的释义为“〈书〉动 指辞去官职:~归隐”。(来源:商务印书馆权威出版)
六、总结
“挂冠归去”不仅是一个描述辞官行为的成语,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对官场桎梏的挣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操,其典故源于东汉逢萌的事迹,并在后世文学和语言中被广泛运用。
网络扩展解释
“挂冠归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主动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拆解:“挂冠”指将官帽悬挂起来,“归去”表示返回家乡,组合后比喻放弃官职、远离仕途的决绝态度。
- 近义词:辞官归隐、挂冠而归;反义词:东山再起。
二、典故与出处
- 历史背景:
典故源自东汉班固《后汉书·逢萌传》。西汉末年,王莽专政时期,其子王宇因劝谏父亲收敛暴政而被杀。名士逢萌目睹此事后,感叹“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道)已绝”,认为继续为官将招致灾祸,遂解下官帽悬挂于城门,携家眷隐居辽东。
- 深层寓意:
该成语不仅体现对官场腐败的失望,更强调士人坚守气节、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应用示例
- 文学引用:
明代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中写道:“气得彭教谕拂衣而去,遂挂冠归去”,生动刻画了人物愤然辞官的场景。
- 现代使用:
常用于形容因不满现状或追求理想生活而主动辞职的行为,如“他厌倦职场斗争,选择挂冠归去,回乡务农”。
四、文化意涵
“挂冠归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尤其在士大夫阶层,辞官归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选择。其行为不仅关乎个人仕途,更与家国伦理紧密相连。
别人正在浏览...
哀荒拔禾半制品奔马豩命布奠丑秽犨麋楚南蹿升抵粗短指沸动峯腹风略干历公办官叙核准鸿裔驩附黄秀欢睦户豹胡吹乱嗙交锋嘉膳惊坐谨勒金鬃酒鬼倨牙坎坛枯池冷韵练武裂果遛鸟龙门寺梅花处士弥澥纳吉念念品类破城巧繁宂坌上弦食藏仕门授馆收田书签私僻琐散宿知蹄髈威肃沩印禅文无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