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絶,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王肃 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金人铭》曰:‘涓涓不壅,将为江河;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古圣人所见远矣。”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该成语比喻祸害在萌芽阶段若不及时处理,任其发展成严重问题后,再想消除就非常困难,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经典文献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原文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其中“札”意为拔除,“寻”指使用,比喻小问题若不根除,最终需动用更大代价解决。
后世引用
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曾引用此语,进一步强化其警示意义。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但此说法与主流权威释义不符,可能为误读。建议以《孔子家语》及权威词典的解释为准。
该成语通过“细小的树苗不拔除,将来需用斧头砍伐”的比喻,生动体现了“小事不慎终成大祸”的哲理,具有深刻的现实警示意义。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是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寻找东西的时候应该从根本着手,从最基本的地方开始寻找。
该成语的拆分部首是毛、木、斤、业,笔画数为12。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尚书·大禹谟》里的一段话:“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意思是大禹在治理洪水时,非常注意细节,连毫末之物都不放过,就如同寻找斧柯一般。后来,人们引用了这句话来指寻找事物时要从根本出发。
《毫末不札,將尋斧柯》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该成语的字形可能有所变化,不过整体意义和拆分部首并未改变。
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认真,毫末不札,将从最基本的开始追寻。
组词可以有:毫发不散、斤斤计较、木然不动
近义词可以有:一切从头开始、从根本着手
反义词可以有:马马虎虎、粗枝大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