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絶,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王肃 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金人铭》曰:‘涓涓不壅,将为江河;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古圣人所见远矣。”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是一句蕴含深刻哲理的古代谚语,出自《后汉书·丁鸿传》。其核心含义是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及时消除细小的隐患,否则小问题可能发展成大灾祸,最终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解决。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毫”指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末”指尖端。“毫末”合用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如毛发末端般微小。《汉语大词典》释为“比喻极其细微”。
通“扎”,意为拔除、剔除。《说文解字》注:“札,牒也”,此处引申为清除。
“斧”即斧头,“柯”指斧柄,合指斧头这一工具,象征强力手段或巨大代价。《古代汉语词典》释“柯”为“斧柄”。
强调对微小隐患的警惕性。小问题若不及时处理(“不札”),可能演变为难以控制的局面,届时需耗费更大精力解决(“寻斧柯”)。其思想内核与“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相通。
此语最早见于《后汉书·丁鸿传》:
“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恩不忍诲,义不忍割,去事之后,未然之明镜也。臣愚以为左官外附之臣,依托权门,倾覆谗慝者,迹发之明……
《春秋》之义,以贵治贱,不以卑临尊。设使桓、文扶微兴坏,统理济业,则功冠乎周室。若隐、闵承弊之后,纪纲弛紊,而欲矫之,则其祸必深……
夫坏崖破岩之水,皆由山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宜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丁鸿借此谏言汉和帝警惕外戚专权,以小见大,警示君主及时铲除政治隐患。
用于劝诫人改正小过失,如拖延、懈怠等习惯,避免积重难返。
引申为对腐败、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早期干预,强调“抓早抓小”的重要性。
该谚语被《中华谚语大辞典》收录,作为中华传统智慧的典型代表,警示后人重视事物发展的累积效应。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该成语比喻祸害在萌芽阶段若不及时处理,任其发展成严重问题后,再想消除就非常困难,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经典文献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原文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其中“札”意为拔除,“寻”指使用,比喻小问题若不根除,最终需动用更大代价解决。
后世引用
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曾引用此语,进一步强化其警示意义。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但此说法与主流权威释义不符,可能为误读。建议以《孔子家语》及权威词典的解释为准。
该成语通过“细小的树苗不拔除,将来需用斧头砍伐”的比喻,生动体现了“小事不慎终成大祸”的哲理,具有深刻的现实警示意义。
阿旨顺情背灶并肩作战草台班策世产业产业资本称耗串话慈壼黨護导养嗒然若丧电往逢集负衔赅通改秩謌诗合休合纵连横闳儒虎踔沍结豁拉拉浆米酒鲛帕谨静近局倨拘拉话梨花带雨眬瞳慢走骂诅绵羃敏辨明晤拗声藕合砰訇鹏抟鹢退偏妻皮鞘剖辨扑朔青春子钦刑三千威仪生番绳缆笙诗顺职术知碎小体循环统筹投鞭断流投止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