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使持节的意思、使持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使持节的解释

魏 晋 南北朝 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 隋 唐 刺史,例加使持节的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 唐 永徽 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则为节度使。《周书·王思政传》:“ 太祖 乃以所授 景 使持节、太傅、大将军、兼中书令、 河 南大行臺、 河 南诸军事,回授 思政 。 思政 竝让不受。”《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四年》:“太宰 恪 以 吴王 垂 为使持节,征南将军、都督 河 南诸军事、 兗州 牧、 荆州 刺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使持节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的重要术语,指代皇帝授予特定官员行使监察、军事或行政权力的凭证制度。其核心特征为"持节"这一仪式性授权,代表君主亲临的权威象征。

一、词源与职能解析 "使"即受命派遣的使者,"持节"指手持竹制符节作为身份凭信。该制度始于汉代,主要职能包括:

  1. 监察地方官员(如刺史持节巡察)
  2. 统辖军事行动(魏晋时期常见)
  3. 代表皇帝进行外交活动
  4. 行使特殊司法裁决权

二、历史演变 据《通典·职官典》记载,该制度存在三个等级差异:

三、权力象征物考据 节杖形制为"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这种特殊形制源自《周礼》记载的符节制度,经秦汉演变形成固定规制。出土的居延汉简中可见相关行政文书记录。

四、与相关制度的区别 不同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使持节属于临时性差遣职务。据《晋书·职官志》所述,其任命需经尚书台核发敕令,且完成任务后须缴还符节。该制度对后世监察御史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使持节”是中国古代官职术语,常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指代被皇帝授予符节、直接代表其行使地方军政大权的官员。以下从不同维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与历史背景

“使持节”中的“节”指符节,是皇帝授予的信物,象征权力与使命()。这一官职起源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制度化,成为地方军政长官的重要头衔,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权力等级与职能

  1. 权力层级:

    • 使持节:最高等级,平时和战时均可斩杀二千石(相当于郡守级别)以下官员()。
    • 持节:次一级,平时可杀无官职者,战时与使持节权限相当()。
    • 假节:最低级,仅军事行动中可杀违令者()。
      特殊情况下还有“假节钺”,可诛杀其他持节官员()。
  2. 职能范围:
    主要涉及地方军政管理,包括军队调度、官员任免及司法裁决,具有“钦差”性质()。

三、演变与后世影响

四、延伸含义

在文学或成语中,“使持节”也被引申为官员恪守职责、廉洁奉公的象征(),但其核心仍与历史官职紧密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人物案例(如三国时期获此职的将领),可查阅来源中的详细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八法百畮摆香堂兵势才貌双绝参差不齐陈年尺水寸量铢称待字闺中大蓟丹鸡颠饮钓国顶角断壁残垣仿依废捐風術福星改望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瓜皮帽黑头公华荣胡秦径踰浸化迥涂俊游军众开发银行科头徒跣掠剩鬼连城璧连甍鳞比犂涂买服没准暝蒙钼钢拿错汽舟泉穸取给群厉麴生热着射雕身材事功之学舒散四兽谭论拖斗陷入狎帢瞎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