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律的意思、文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律的解释

(1) [temperament or rule of articles]∶文章的音律或法则

(2) [law]∶政令或法律

详细解释

(1).文章的音律。 晋 陆机 《文赋》:“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动摇文律,宫商有奔命之劳;沃荡词源,河海无息肩之地。” 宋 苏轼 《两欧阳许唱和以此句挑之》:“君家文律冠 西京 ,旋筑诗坛按酒兵。”

(2).写作规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文律运用,日新其业。”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两地书>序言》:“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

(3).法令。《后汉书·方术传上论》:“以为力诈可以救沦敝,文律足以致寧平,智尽於猜察,道足於法令,虽济万世,其将与夷狄同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律"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义 该词由"文"(文章、礼乐)与"律"(法则、规范)构成,最早见于魏晋时期文学理论著作。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文律"指文章创作的法则规范,特指诗文创作的格律要求,如陆机《文赋》所述"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即强调文学创作需遵循特定章法。

二、历史语义延伸

  1. 音韵规范:在唐宋诗词发展过程中,《文镜秘府论》等文献将"文律"与声韵规则结合,衍生出"音律协和"的创作标准,如平仄对仗等具体要求。
  2. 批评术语:《中国文学批评术语辞典》指出,明清时期该词扩展为文学批评范畴,既包含形式格律,也涉及"文以载道"的思想内涵要求。

三、现代学术应用 当代《古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义分层为:

网络扩展解释

“文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含义,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文学范畴的释义

  1. 文章的音律与法则
    源自晋代陆机《文赋》中的“普辞条与文律”,指文章创作中需遵循的音韵节奏和结构规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进一步扩展为文章的法度,包括修辞、章法布局等(如“骈散结合”“用典适度”的规则)。

  2. 写作规律
    南朝梁代文学理论中,特指谋篇布局的逻辑性,如杨炯评价王勃作品时提到“动摇文律”,强调其文章内在的节奏与章法协调。

二、社会范畴的释义
3.政令或法令
见于《后汉书·方术传》“文律足以致宁平”,此处将文学法则引申为治理国家的规范,强调文字律令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使用示例

注:该词现代多用于文学理论分析,法令义项已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心雕龙》或《陆机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冰惕差违吹紫大多东劳西燕独出一时渎汙抚正寡独罐底光秃惛怓骄逞交会攲侧絜静解免蒺藜骨朵旌智纠缦缦阔港灵輴临崖失马陋世羉罿鹿马麦斛毛手毛脚蒙冒甿庶敏而好学捏合迫烈蒱戏芊眠侨军起夺清晨青霄直上铨校三相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山斤山市沈淡释軷拾唾余蜀鸟疏神谈风月天街屠何颓缺退三舍屯苦望闻问切屋庐险陆邪叟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