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俗的意思、地俗的详细解释
地俗的解释
地方的风俗;人世的习俗。《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条书》:“遵天条,拜真神,分手时天堂易上;泥地俗,信魔鬼,尽头处地狱难逃。”
词语分解
- 地的解释 地 ì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 俗的解释 俗 ú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
专业解析
“地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特定地域或地方的风俗习惯。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地俗”指一个地方特有的风尚、习俗、民情。它强调因地域差异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例如,《汉语大词典》(第2卷,第1015页)将其解释为“地方的风俗”。
-
词义构成与解析:
- 地: 指地域、地方、地区。强调空间上的特定范围。
- 俗: 指风俗、习俗、习惯、民风。指一个社会群体中长期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 组合义: “地”限定了“俗”的范围,特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流行和传承的风俗习惯。它反映了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生产方式等因素对当地人群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深刻影响。
-
特点与内涵:
- 地域性: 是“地俗”最核心的特征。不同地方(如不同省份、城市、乡村,甚至不同民族聚居区)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
- 传承性: 地俗通常是历史形成的,通过代际相传得以延续,具有相对稳定性。
- 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极其丰富多彩的地俗文化。
- 规范性: 地俗对当地居民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庆礼仪、人际交往等。
-
应用与语境:
- 常用于描述、比较或研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例如:“入乡问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都体现了对地俗差异的认知。
- 在历史、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等领域是重要概念。
- 例句:考察团深入当地,旨在了解其独特的地俗民情(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相关概念:
- 风土: 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土地、山川、气候、物产等)和风俗习惯的总称。“地俗”有时与之并用或含义相近,但“风土”更侧重自然环境与人文习俗的结合。
- 民风: 指民众的风气、风尚,更侧重于社会群体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倾向,与“地俗”密切相关但视角略有不同。
- 民俗: 指民间风俗,范围更广,既包含地方性习俗(地俗),也包含超越地域的、某一民族或社会群体共有的习俗。
权威性参考来源(基于通用知识):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作为大型权威语文工具书,其对“地俗”有明确的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作为最常用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释义具有广泛认可度。
-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综合性大型辞典,对词汇的解释兼具语文性和百科性。
- 历史文献佐证: 如《礼记·王制》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虽未直接用“地俗”一词,但深刻阐述了地理环境差异导致风俗不同的思想,为理解“地俗”概念提供了历史文化背景支撑。
网络扩展解释
“地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拼音为dì sú,注音ㄉㄧˋ ㄙㄨˊ,指地方的风俗或人世的习俗,强调特定地域或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习惯与传统。
二、词源与文献用例
- 古籍出处
- 《周礼·地官·诵训》提到“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意为通过掌握地方禁忌来了解当地习俗。
- 近代《太平天囯·天条书》中“泥地俗”与宗教信仰形成对比,体现“世俗”与“神圣”的区分。
三、语境应用
- 地域性:多用于描述某一地区的独特风俗,如节庆、礼仪等。
- 社会性:可指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习俗,与宗教或理想化的规范相对。
四、示例参考
查字典的造句中虽引用了俗语(如“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此用法与“地俗”本义关联较弱,需注意区分。更贴合的用法可参考古籍中的“知地俗”或“泥地俗”等表达。
“地俗”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其指向的地域或世俗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謷丑柏子户板斧报冰公事比肩人朝考车徒处处打横炮独治鹅肪发日敕赋纳敷条个钱个人数字助理宫縧关老爷贵侯贵器函席号泣峆崉红白喜事灰灺极爱简靖坚卓抗污树种阃闺括责蜡人雷楔六征鹿茤蛮民面许木硬衲衣齧臂盟破械清馨勤略让职蚺蛇藤溶液入火儒科儒客入气日商店使宅鱼守谦松塔搜伏太师椅抟沙畏法问安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