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衲衣的意思、衲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衲衣的解释

(1).僧衣。《南齐书·张欣泰传》:“ 欣泰 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輒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 唐 贾岛 《崇圣寺斌公房》诗:“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 仁达 欲自立,恐众心未服,以 雪峯寺 僧 卓巖明 素为众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过膝,真天子也。’相与迎之。己亥,立为帝,解去衲衣,被以袞冕,帅将吏北面拜之。” 清 黄景仁 《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铜驼荆棘寻常见,何论区区一衲衣。”

(2).代称僧人。 宋 梅尧臣 《僧可真东归因谒范苏州》诗:“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 清 顾炎武 《楚僧元瑛谈湖南三十年来事作四绝句》之四:“梦到江头橘柚林,衲衣桑下愜同心。”

(3).道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傅山父子》:“乱后,梦天帝赐以黄冠衲衣,遂为道士装。”

(4).补缀过的衣服。泛指破旧衣服。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建康贫者》:“时盛寒,官方施贫者衲衣。见其剧单,以一衲衣与之。辞不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 熙载 尝着衲衣负筐,令门生 舒雅 执手版,乞食诸姬院,以为笑乐。”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衲衣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解释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1. 僧衣
指佛教僧侣所穿的服饰,通常以碎布拼缀而成,象征简朴修行。例如《南齐书·张欣泰传》记载僧人“著鹿皮冠,衲衣锡杖”,唐代贾岛诗中也有“多年坏衲衣”的描述。汉典进一步解释,衲衣是僧徒的代称,如白居易诗句“缘身一衲一绳休”。

2. 代称僧人
通过借代手法,衲衣可指代僧人群体。宋代梅尧臣《僧可真东归因谒范苏州》中“山童护衲衣”即以衣代人,清代顾炎武诗句“衲衣桑下愜同心”亦属此类用法。

3. 道袍
清代文献中,衲衣也指道士的服装。如王士禛《池北偶谈》记载傅山父子因梦“天帝赐以黄冠衲衣”而改穿道袍,说明衲衣在特定语境下与道教关联。

4. 补缀的旧衣
广义上泛指缝补过的破旧衣物。吴淑《江淮异人录》提到“建康贫者”穿衲衣,体现其平民化含义。另据“百衲衣”释义,此类衣物由多块布料拼接而成,象征节俭。

补充说明
衲衣的材质与形制因时代和宗教背景不同而变化,但其核心意象始终围绕“拼缀”与“简朴”。佛教中,衲衣不仅是身份标识,更蕴含摒弃物欲的修行理念。

网络扩展解释二

《衲衣》是什么意思

《衲衣》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僧侣穿的袈裟。衲衣是佛教僧侣的常服,象征着他们对佛教的修行和奉献。

拆分部首和笔画

《衲衣》的拆分部首是衣,总共由9个笔画组成。

来源

《衲衣》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典籍中,后来逐渐成为汉语词汇,并广泛应用于描述僧侣的穿着。

繁体

《衲衣》的繁体字为「襾衣」。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文献中,有时候将《衲衣》写作「衲衤」,但现代常用的写法是「衲衣」。

例句

1. 僧人穿着朴素的衲衣,虔诚地行走在寺庙中。

2. 他们舍弃了尘世的名利,穿上衲衣追求心灵的修行。

组词

1. 衲袋:指用布料缝制的袋子。

2. 衲子:指修行苦行的僧人。

3. 衲僧:指穿着衲衣的僧人。

近义词

袈裟、僧衣

反义词

尘衣、俗装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