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时, 钱镠 据有 两浙 等地,征敛繁苛, 西湖 渔者每日须纳鱼数斤,因 镠 曾任 杭州 防御使, 镇海 、 镇东 军节度使等职,故称所纳之鱼为“使宅鱼”。 唐 罗隐 《题磻溪垂钓图》诗:“若教生在 西湖 上,也是须供使宅鱼!”参阅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四》。
“使宅鱼”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主要与五代十国时期的赋税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来源
该词源于五代时期吴越国君主钱镠的苛政。钱镠曾担任杭州防御使、镇海节度使等职,统治两浙地区时对西湖渔民征收重税,要求每日缴纳数斤鱼,因征税与其官职相关,故称“使宅鱼”。
历史背景
据记载,这一赋税名目反映了当时繁重的剥削。唐代诗人罗隐在《题磻溪垂钓图》中讽刺道:“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意为:若姜太公生在西湖,也要被迫缴纳此税),侧面印证了其苛杂程度。
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资料(如)将其描述为成语,解释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与原意混淆。主流观点仍以历史赋税名为准。
总结
“使宅鱼”本质是五代吴越国的苛税名称,后成为讽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典故。若需进一步了解其文学引用或历史细节,可参考《西湖游览志馀》《渔隐丛话》等文献。
《使宅鱼》是一个汉语词语,它是由三个字组成的,分别是使、宅和鱼。
它的意思是“将一种鱼养在自己的家里”,也可引申为指“在家中养鱼以度过闲暇时光”。这个词的意义主要是指通过饲养鱼来增加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质量。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能是古时候贵族人士喜欢在家中建造鱼池养鱼。鱼的游动和优雅的姿态被视为贵族生活中的一种享受。“使宅鱼”一词可能来源于这种贵族的习俗。
“使宅鱼”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是:
《使宅鱼》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
使:使(人)
宅:宅(宀)
鱼:魚(魚)
在古时候,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是相同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使宅鱼》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使宅鱼》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通过了解《使宅鱼》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