厎宁的意思、厎宁的详细解释
厎宁的解释
谓谋求安宁。 晋 潘岳 《秋兴赋》:“夙兴晏寝,匪遑厎寧。”厎,一本作“ 底 ”。
词语分解
- 厎的解释 厎 ǐ 古同“砥”,砥砺;砥柱。 平:厎平(平均)。 终:厎止(终止)。 笔画数:; 部首:厂; 笔顺编号:
- 宁的解释 宁 (寧) í 平安,安定:宁静。宁谧。息事宁人。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宁亲。归宁。 守父母之丧,丧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
专业解析
汉语词典角度解释“厎宁”
“厎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示“达到安定”、“实现安宁”的状态或目标。以下是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
- 厎 (dǐ / zhǐ): 本义为质地细腻的磨刀石(《说文解字》),引申为“磨砺”、“平定”、“致,达到”等含义。在“厎宁”一词中,取其“致,达到”的引申义。
- 宁 (níng): 安定、安宁、平静。
- 厎宁: 由“达到”(厎)和“安宁”(宁)组合而成,意为“达到安定”、“实现太平”、“归于安宁”。它描述的是通过努力或自然发展,最终实现和平、稳定局面的结果或状态。
-
出处与经典用例:
-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尚书·周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王曰:‘呜呼!封,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无或劓刵人。’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王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瘝厥君,时乃引恶,惟朕憝。已!汝乃其速由兹义率杀。亦惟君惟长,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则予一人以怿。’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厥邦。’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王曰:‘呜呼!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听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
- 虽然《康诰》原文没有直接出现“厎宁”二字连用,但其核心思想“用保乂民”、“用康保民”、“惟民其康乂”、“民宁”等,与“厎宁”所表达的“达到安定、安宁”的目标完全一致。后世常引用《康诰》精神来解释“厎宁”的内涵(来源:中华书局《尚书》译注本)。
- 更直接使用“厎”表达“达到安定”的例子可见于《尚书·周书·文侯之命》:“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厎绥四方。” 这里的“厎绥”与“厎宁”结构、含义极其相似,“绥”即“安”,“厎绥”即“达到安定”。孔颖达疏:“致安四方之国。”(来源:中华书局《尚书正义》)。
-
用法与语境:
- “厎宁”常用于描述国家、社会或重大事务最终实现太平、安定的结果,带有一种经过努力或顺应天意后达成理想状态的意味。
- 它是一个书面语色彩极浓的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历史文献或研究古代思想文化的学术论述中。
- 常与治国理政、平息祸乱、实现太平盛世的语境相关联。
“厎宁”意指达到安定、实现太平、归于安宁。它源自上古文献(如《尚书》),核心在于表达一种终极的、理想的安定状态的达成,具有浓厚的古典政治哲学色彩。在现代汉语中属于
网络扩展解释
“厎宁”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
拼音与释义
读音为dǐ níng(),意为“谋求安宁”。“厎”通“底”,在此处引申为“达到、寻求”,“宁”即“安宁”,组合后强调通过努力实现安定状态。
-
出处与用法
该词出自晋代潘岳的《秋兴赋》:“夙兴晏寝,匪遑厎寧。”描述作者勤勉治学、无暇追求安宁的状态()。属于古文用法,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
-
字形与通假
“厎”在部分版本中写作“底”,两者为通假字;“宁”原为“寍”的简化字,本义为“安宁”()。需注意与“寧”(níng/nìng)的简化字“宁”区分。
-
相关词汇
近义表达如“本固邦宁”“国无宁日”等,均与安定、治理相关()。
建议结合《古代汉语词典》或《说文解字》进一步考证其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案剑瞋目按纳白石道人歌曲抱屈贬膳憋劣不牢蟾光酬赛创优床笫之私醇郁出丧储偫此而可忍,孰不可忍麤麤打赖钓滩定情东家丘恩断义绝罚不责众府绸皓华恍荡混通降士锦贉金浆玉醴苛政狼章露英緑桐卖皮鹌鹑慢淫蓦然回首强大悄然无声峭屼秦冤岨深去职弱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鼪鼠识货拾拣诗妖食妖数九天嘡嘡天诫天子魔土壤学威力文世夏虫疑冰闲聒下夜细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