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鼐调和的意思、鼎鼐调和的详细解释
鼎鼐调和的解释
相传 商 武丁 问 傅说 治国之方, 傅 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 武丁 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鼎鼐调和理庶民,安邦定国立功勋。”亦省作“ 鼎鼐和 ”。 唐 权德舆 《故司徒兼侍中赠太傅北平王挽词》:“授律勋庸盛,居中鼎鼐和。”
词语分解
- 鼎鼐的解释 .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湖,夕调乎鼎鼐。”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七:“予以谓古之鼎鼐皆无盖,而足皆圆直无作兽形者,此乃敦耳。”.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唐
- 调和的解释 ∶调解使和好调和对立的观点 ∶配合得适当;和谐色彩调和 ∶折中;妥协 ∶混和;搀和 ∶调味非调和之有异。;;清; 周容《芋老人传》 ∶调味品详细解释.烹调,调味。《管子·小称》:“夫 易牙 以调和事
网络扩展解释
“鼎鼐调和”是一个源自古代政治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宰相或高级官员处理国家政务时,如同在鼎鼐中调和五味般协调各方关系。该成语以烹饪为喻,强调治国需平衡不同利益,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的和谐稳定。
二、词源典故
典故最早见于商代:武丁向贤臣傅说请教治国之道,傅说以“调和鼎中之味”为喻,提出治国如同烹饪需掌握火候与调味,后辅佐武丁成就盛世。此比喻被后世引申为处理国政的经典表述。
三、具体解析
-
字义说明
- 鼎:三足两耳的古代烹器,象征国家权力
- 鼐(nài,非dǐng):特指大鼎,用于重要祭祀或政事
- 调和:原指调味,引申为协调治理
-
政治意涵
特指宰相职责,如唐代权德舆《故司徒赠太傅北平王挽词》中“居中鼎鼐和”,即赞颂宰相治国之功。元代杂剧《老君堂》亦用“鼎鼐调和理庶民”形容宰相职能。
四、用法特点
- 语境:多用于褒扬高级官员的治国才能
- 语法:常作谓语或宾语,如“司徒调和鼎鼐,燮理阴阳”(《旧唐书》例)
- 近义表达:常与“燮理阴阳”连用,构成对宰相职责的完整描述
五、现代启示
该成语至今仍被引用于强调领导者的协调能力,尤其在涉及复杂社会治理的场景中,常借以说明统筹全局、平衡各方的重要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鼎鼐调和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语,它代表了和谐、平衡与统一。它的构成部分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鼎(釜)和鼐(乃)。鼎出自金属鼎炉,代表着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繁荣。鼐则象征着炉膛中燃烧的火焰,代表着能够促使鼎中事物烹饪、调和的力量。
鼎鼐调和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那个时代,鼎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象征,被用作祭祀、烹饪和仪式活动中。而鼐则是用来燃烧鼎中物品的火焰。
在繁体字中,鼎鼐调和一词的写法保持与简体字基本一致。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鼎鼐调和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整体来说,它仍然代表着和谐和统一的含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鼎鼐调和的例句:鼎鼐调和的社会是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鼎鼐调和,没有任何争执。
鼎鼐调和可以与许多词语进行组合,例如鼎浪合一、鼎足而三等。这些词语通过鼎鼐调和进一步强调了和谐和平衡的概念。
在近义词方面,可以使用和谐、统一、协调等词语来替代鼎鼐调和。
相反地,反义词可能是冲突、不协调、不和谐等。
总体而言,鼎鼐调和这个词语传递了一种重要的观念,即和谐与平衡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鼎鼐调和都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波籞搀引辰牌吹拉弹唱除堂隥道得雄点化电桥东山妓都肤队失访询矾仔奉还甫刑辅治工食官仓官客货主艰勤翦弱积敝锦簇花团精浇警联基数计司疾作蠲免腊尽春回缆系连章累牍灵蠵论讨明火执杖冥镪明宪迷识末议睦姻内心世界凝盻偏疼顦顇七佛轻生杀缝升赏数相陶令秫停凝帷箔违经无量数小佳销委泄渎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