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的意思、七佛的详细解释
七佛的解释
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过去劫中三佛 毗婆尸 、 尸弃 、 毗舍浮 和现在劫中四佛 拘留孙 、 拘那含 、 迦叶 和 释迦牟尼 。诸经中名号微异,系转译之讹。见《七佛经》、《法苑珠林》卷八。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觉寺》:“所居之堂,上置七佛,林池飞阁,比之 景明 。”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七佛如来,十方并现。” 清 陈大章 《王文成纪功碑》诗:“ 开先寺 前《七佛碣》,旁有大字鐫崔嵬。”
词语分解
- 七的解释 七 ī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佛的解释 佛 ó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佛爷。佛像。借花献佛。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家。佛寺。佛老。佛经。佛龛。佛事(*********诵经、祈祷及供奉佛
专业解析
七佛释义与佛教源流考
在汉语词典释义与佛教文化体系中,“七佛”特指释迦牟尼佛及其之前的六位佛陀,合称“过去七佛”。此概念源于早期佛教经典,体现了佛教对宇宙时空观与佛法传承的认知。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七佛”指佛教宣称的过去七位佛陀,即:毗婆尸佛(Vipaśyin)、尸弃佛(Śikhin)、毗舍浮佛(Viśvabhū)、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叶佛(Kaśyapa)与释迦牟尼佛(Śākyamuni)。这一序列体现了佛法在娑婆世界的次第相传,释迦牟尼为第七位成佛者。
二、经典依据与名号考
小乘经典《长阿含经·大本经》系统记载了七佛的出世次序、种姓、成道地点等,是汉传佛教七佛信仰的重要文献基础。大乘经典《大宝积经》亦载七佛弘法事迹,强调其教化众生的共同使命。七佛名号梵汉译法略有差异,但核心谱系一致:
- 毗婆尸佛:意为“胜观”,于波波罗树下成道。
- 尸弃佛:意为“顶髻”,于分陀利树下成道。
- 毗舍浮佛:意为“遍一切自在”,于婆罗树下成道。
- 拘留孙佛:意为“应断已断”,于尸利沙树下成道。
- 拘那含牟尼佛:意为“金寂”,于乌暂婆罗门树下成道。
- 迦叶佛:意为“饮光”,于尼拘律树下成道。
- 释迦牟尼佛:意为“能仁寂默”,于菩提树下成道。
三、宗教意义与文化影响
七佛信仰在汉传佛教中具有三重内涵:
- 时间象征:代表过去庄严劫的完整佛系传承。
- 戒律依据:《四分律》等载明佛教戒律最早由七佛次第宣说,释迦牟尼佛延续此传统。
- 艺术母题: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存有北魏至隋唐时期的七佛造像群,反映早期佛教艺术的宇宙观表达。
四、学术研究视角
佛教学者吕澂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指出,七佛谱系可能源于古印度“七世解脱”思想,后被佛教吸收重构为佛陀谱系。考古发现如河北邺城遗址七佛石柱(北齐天保十年),印证了南北朝时期七佛崇拜的盛行。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长阿含经》卷1〈大本经〉. 大正藏第1册.
- 季羡林. 敦煌学大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七佛词条.
- 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全集·佛教东传故事画卷[M]. 商务印书馆, 1999.
- 吕澂.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第一章第三节.
网络扩展解释
“七佛”是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佛及其之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合称“过去七佛”。他们分为两组:前三佛属于过去庄严劫,后四佛属于现在贤劫。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七佛的组成
-
庄严劫三佛(过去劫)
- 毗婆尸佛(Vipaśyin):意为“胜观”,是七佛之首,距今约九十一劫(一劫约13.4亿年)。
- 尸弃佛(Śikhin):意为“顶髻”,象征智慧与慈悲。
- 毗舍浮佛(Viśvabhū):意为“一切自在”,强调众生平等。
-
贤劫四佛(现在劫)
- 拘留孙佛(Krakucchanda):贤劫第一位佛,意为“应断已断”。
- 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意为“金寂”,主张清净修行。
- 迦叶佛(Kāśyapa):释迦牟尼佛的前任导师,又称“饮光佛”。
- 释迦牟尼佛(Śākyamuni):佛教创始人,贤劫第四佛。
二、相关概念
- 劫:佛教时间单位,分为“庄严劫”与“贤劫”。前者象征庄严圆满,后者代表贤者辈出。
- 信仰意义:七佛被视为过去智慧的象征,其教义为后世修行者提供指引,常与弥勒信仰结合。
三、经典记载
七佛在《长阿含经》《七佛经》等典籍中被多次提及,如《长阿含经》载:“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强调其教化众生的功德。
注意:部分资料误将阿弥陀佛、观音等菩萨纳入七佛,实为混淆概念。七佛特指释迦牟尼及其之前的六位佛陀。
别人正在浏览...
拜杖北里背曲腰弯焙造不足铲咋促急发展速度负刍复姓蛊道龟钮还报韩凭城含蓄恒教红口白牙后肢话端花信呼吸困难假命界墙记功忘过禁鼓进让拘役堪舆烤烟宽隐临陈灵牙利齿六问三推録目麓薮马尾蜂儚僜迷漫谋活迫猝普度羣生浅职七跌八撞呿嗋日兄蚋序舌头适宜霜剑碎首糜躯太史公桃色邆赕同气相求通天塔退罢脱期湘弦闲玩熹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