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德宪的意思、德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德宪的解释

谓美善之法。《逸周书·皇门》:“尔假予德宪,资告予元。” 孔晁 注:“借我德法,用告我大德之所行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德宪"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固定词汇,在权威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未收录为独立词条。其含义需拆解为"德"与"宪"二字进行解释,并结合可能的语境引申理解:

  1. "德"的核心含义

    • 道德、品行: 指人的内在修养和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认可的良好品质。如《汉语大词典》释义"德"为"道德;品德"。
    • 恩惠、恩德: 指给予他人的好处或恩情。
    • 心意、信念: 如"同心同德"。
    • 古代特指好的政治措施或教化: 如"德政"。
  2. "宪"的核心含义

    • 法令、法度: 指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根本性法律规则。如《汉语大词典》释义"宪"为"法令;法度"。
    • 宪法: 现代汉语中专指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制度、政府组织和公民权利义务等。
    • 效法、以...为典范: 如"宪章文武"(效法周文王、周武王)。
  3. "德宪"可能的组合含义 由于不是标准词,"德宪"的理解需结合上下文,常见引申义有:

    • 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的结合: 强调社会治理既要依靠法律(宪)的强制力,也要依靠道德(德)的教化作用,体现"德主刑辅"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治理思想和现代法治精神。
    • 具有道德内涵的根本法度: 指那些不仅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蕴含崇高道德价值或伦理基础的根本性规则或原则。
    • 对宪法/法律精神的道德尊崇: 表达对宪法和法律所体现的公平、正义等价值的尊奉和践行。

"德宪"一词虽非词典收录的标准词汇,但其构成字"德"与"宪"分别指向道德伦理和法律制度这两个社会治理的核心维度。该词通常用以强调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在社会治理中的相辅相成关系,或指代蕴含道德价值的根本性规则。其核心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以及现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相契合。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德宪”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核心释义

“德宪”指美善之法,强调道德与法度的结合。这一解释来源于《逸周书·皇门》的记载:“尔假予德宪,资告予元”,其中孔晁注解为“借我德法,用告我大德之所行也”。该词融合了“德”(道德准则)与“宪”(法度规范)的双重内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德治与法治并重的理念。

二、延伸解读

  1. 历史语境
    在先秦文献中,“德宪”多用于描述统治者以德性为基础建立的法度体系,如《逸周书》强调德政与律令的协调统一。

  2. 现代应用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赞美君主或领导者兼具高尚品德与执政能力,但这一用法未见于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含义的扩展解读。

三、字义分解

四、注意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使用较少。若作为人名(如所述),则分别取“德”的道德内涵与“宪”的法令之义,寓意品德与才能兼备。

建议需要完整古籍引证或用法示例时,可参考《逸周书》《汉典》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班辈不揣吃肥丢瘦仇视出液大昏烽尘風星改土归流干鳖冈陇乖烈古春呵沮秽迹护役肩宽坚强交宫娇阳借访口茄目瞠匡拂诳上烂漫天真栗骇流光瞬息禄秩冒功马扎子秘谋明殛悯农末力摩拭木册氁毼木鹞脑盖能官秾粹偏举签厨乾和岐峻亲爱山瓶生卷神魂颠倒沈落十步芳草疏朴提选头品望雅危巅详确现疾说法消光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