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额。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三折:“将郎君脑盖敲,子弟每觔髓撅,怎当他转关儿有百计千谋设!”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四:“﹝那个女人﹞黑油油的头发贴在脑盖上,剃得弯弯的两条眉也描黑了。”亦作“ 脑盖子 ”。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一:“沿脑盖子上,汗珠一股劲地往外窜。”
(2).颅顶骨的别称。
“脑盖”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头额
指人的额头部位,常用于口语或文学表达。例如:“黑油油的头发贴在脑盖上”(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颅顶骨的别称
解剖学中特指覆盖脑髓的颅顶骨,俗称“天灵盖”或“仙人盖”。例如:“取出脑盖骨”用于描述颅脑手术。
文学应用
元代杨暹《刘行首》中“将郎君脑盖敲”形容敲击头部;现代文学如周立波《暴风骤雨》用“脑盖子”描述汗珠从额头渗出,体现方言特色。
医学与历史背景
14世纪文献记载西藏喇嘛使用人脑盖骨作为法器,反映其文化或宗教意义。现代医学中,颅顶骨损伤修复也涉及“脑盖”相关描述。
“脑盖”一词兼具解剖学、文学和民俗文化内涵,需结合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用法,可参考古典医书或方言研究文献。
脑盖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头颅顶部的骨头,也叫做颅盖。人类的大脑被这个骨头保护着,起到保护和支撑作用。
脑盖这个词的部首是肉,共有10个笔画。
脑盖这个词的来源较为简单,是结合了“脑”和“盖”这两个词组成的。脑指的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盖则指的是覆盖、盖住的意思。
脑盖的繁体字为「腦蓋」。
在古时候,脑盖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不过,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字写法:「腦蓋」。
1. 医生对他的脑盖进行了X光检查。
2. 这位患者在事故中严重受伤,脑盖骨骨折了。
组词:脑袋、脑海、脑细胞
近义词:颅骨、头骨
反义词:脑袋里空荡荡的、没有脑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