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的意思、改土归流的详细解释
改土归流的解释
明 清 两代在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广西 等地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旨在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管理。 明 永乐 十一年(1413年)平定 思州 、 思南 两宣慰使乱后,废土司,设 贵州 布政使司,置 思州 、 思南 等八府。 清 雍正 时,采用 云 贵 总督 鄂尔泰 改土归流建议推行于西南诸省。也称改土为流。亦省作“ 改流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东川 虽已改流三十载,仍为土目盘据。”参阅《明史·贵州土司传》及《云南土司传》、《广西土司传》, 清 袁枚 《武英殿大学士太傅鄂文端公行略》。
词语分解
- 改土的解释 改良土质淤灌改土休耕改土
- 归流的解释 .流入海的河流。《文选·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诗》:“ 江 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騖。” 李善 注:“《尚书大传》曰:大水小水东流归海也。”. 明 清 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
网络扩展解释
“改土归流”是中国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项政治改革政策,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司制度(由地方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统治),改设流官(由中央政府任免、可调换的官员)进行管辖。其核心是变“土官治土民”为“流官治土民”,将地方行政纳入中央统一管理体系。
2.历史背景
- 始于明代:最早可追溯至明初,如1395年废除云南越州土司,但大规模推行是在清朝雍正时期(1723-1735年),尤其在云贵川桂等地。
- 动因:土司制度存在割据、暴政、阻碍经济文化交流等问题,中央需强化边疆控制。
3.实施措施
- 废除土司:通过武力平叛(如乌蒙土司叛乱)、绝嗣改流、罪革土职等方式逐步取消世袭土司。
- 设立流官:派任知府、知州等流官,划分府、州、县行政区划,推行与内地一致的户籍、赋税制度。
- 经济改革:清查土地人口,削弱土司经济特权。
4.影响与意义
- 积极: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发展。
- 局限:部分土司激烈反抗(如乌蒙叛乱),改革过程伴随军事镇压。
5.补充说明
该政策在清代文献中也被称为“废藩置县”,但更通用的别称是“土司改流”“改土设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事件或地区案例,可参考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改土归流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意思是重新调整土地分配,使土地归还到原来的水流区域。下面为你整理了该词的拆分部首、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汇。
拆分部首:改(gǎi)土(tǔ)归(guī)流(liú)
笔画:改(7画)土(3画)归(6画)流(10画)
来源:《左传·僖公四年》是最早提到“改土归流”的典故,指的是齐国僖公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分,将原先散乱的土地划归到河流流域中。
繁体:改土歸流
古时候汉字写法:改土歸流
例句: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水流情况进行改土归流的调整,以减少洪水灾害。
组词:改革、土地、流域、归还
近义词:整顿土地
反义词:分散土地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挨挤挨山塞海暴殄卑官备要便待笔花生抄敚臣极创基处馆除患兴利雌哑粹然村程刀耕火耘登徒东钱多米诺骨牌蜂啓风疏孩中颜寒冬耗惫合江亭横过画骨回鱼筯教程姣滴滴角钱恝然假易诫训近甸举手相庆练士陵雨蝼螾霾雾冒橛弥宗穆忞扑速秦垢嶔岖取酬桑枢韦带刹柱势局拭目顺谏慆耳团凤外合里差刓方为圆痿疲下不去闲冷逍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