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乖剌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王耶王耶何乖烈,不顾宗庙听谗孽。” 孙诒让 《札迻·吴越春秋》:“烈当读为剌,烈剌声近字通,古金文烈字竝作剌。乖烈,犹言乖剌也。”
“乖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读作guāi liè,实际是“乖剌(là)”的通假写法,表示违逆、不和谐 的状态,常用于描述性情或行为悖谬、不合常理。
字源解析
文献用例
典型例子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王耶王耶何乖烈,不顾宗庙听谗孽”,此处通过反问句式,批评君主行为违背礼法、听信谗言。
常见误读
需注意与“乖顺”“刚烈”等词区分。个别非权威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温顺坚定”,属于错误解读,实际词义偏向负面,强调矛盾与异常。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修辞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悖逆反常”的核心语义。
乖烈是一个常用的中文词语,主要形容一个人规矩、听话、才干出众等特点,表示人的品行端正、能力出众。
乖烈的拆分部首是丿(piě)和火(huǒ),共计3个笔画。
乖烈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诗经》中有句:“乖乖谛乎,哲人有秩。”其中“乖乖”一词中的“乖”即表示乖烈的意思。后来,这个词逐渐成为了描述人品端正、廉洁奉公的词语。
在繁体字中,乖烈的字形保持不变。
在古代,乖的写法常常用丰字头加“㐯”(fēng字底)来表示。烈的写法常常用火上加横、横上加竖的形式来表示。
他平时非常乖烈,做事规规矩矩。
乖戾(规矩但性格古怪)、乖巧(规矩而聪明)、乖觉(规矩而有自觉性)。
守法、端正、守纪。
桀骜、任性、放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