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大有》:“《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王弼 注:“处尊以柔,居中以大。” 高亨 注:“象大臣处於尊贵之位,守大正之道。”后以“大中”指无过与不及的中正之道。《汉书·孔光传》:“皇之不极,是为大中不立。”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近世之言理道者众矣,率由大中而出者咸无焉。” 清 王夫之 《诚明篇》:“君子之行藏刑赏,因时变通而协於大中,左宜右有,皆理也,所以在帝左右也。”
"大中"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内涵
一、年号与历史概念
"大中"是中国古代多个朝代使用的年号,具有明确的历史断代意义:
二、哲学核心概念
源自《周易》的中庸思想,《易·大有》云:"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指代不偏不倚的至善境界。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疏强调:"大中者,天地万物之理也",该释义被收录于《汉语大词典》。
三、地理实体名称
现代汉语中特指行政区域,如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中镇",该地名源于1958年成立的人民公社建制,详载于《大丰县志》民政沿革篇。
“大中”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综合了古典文献和实际应用场景:
中正之道
源自《易经·大有卦》“柔得尊位大中”,指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均衡准则。汉代孔安国在《书经·大禹谟》注解中强调此为“民协于中”的核心思想,代表治国理政需把握公正适度的原则。
儒家思想体现
唐代柳宗元在《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中将“大中”与“理道”结合,体现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清代王夫之进一步扩展为“因时变通而协于大中”,强调动态平衡的智慧。
唐朝宣宗李忱曾以“大中”为年号(公元847-860年),象征对政治清明的追求。例如和均提到该用法,部分文献中“大中之道”也与这一时期的治国理念相关。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哲学解读,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挨肩擦膀爱莫能助白头相守背恩弃义鞭长不及马腹表发标峻避唐岑嵒雠寇刺股悬梁打斋点酥娘定时跑钝致发耀覆逴耕烟归兽古今图书集成滚锅骨窍韩岳怀瑕缓降回跸蒋月泉交还矫语骥坂兢慎进克聚货开屯苦调揽凳敛衾李郭同船聋哑龙章秀骨墨镜跑楼频带跷蹄辇脚荣膴盛聘莘莘将将师友祭酒舒卷说矮话随风而靡毯布糖饴痰火司天姻铜坑緰此五位百法毋我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