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的意思、古今图书集成的详细解释
古今图书集成的解释
原名《古今图书汇编》。类书名。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雍正年间蒋廷锡等奉雍正帝命重辑,并改现名。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约一亿六千万字。分六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每部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纪事等贯串中国历代史料和有关人物。有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缩印本和1986年缩印本。
词语分解
- 古今的解释 古代和现代古今差异详细解释古代和现今。《礼记·三年问》:“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唐 杜甫 《登楼
- 集成的解释 总体;尤指知识的或证据的详细解释聚合而成。多指汇集诸家著作而成丛书。 清 蒋廷锡 《<古今图书集成>告竣恭进表》:“惟图书之鉅册,为 圣祖 所集成。”如:《诸子集成》。
网络扩展解释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清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的信息,以下是详细解释:
1.编纂背景与历史
- 发起与编纂:由康熙帝第三子胤祉主持,陈梦雷等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开始编纂,原名《文献汇编》或《古今图书汇编》。雍正继位后,蒋廷锡等人奉命重辑,最终于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历时28年。
- 命名与钦定:康熙帝赐名,雍正帝作序并定名《古今图书集成》,冠以“钦定”之名。
2.结构与规模
- 整体框架:全书分为6编(汇编)、32典、6117部(不同来源统计略有差异,如6109部)。
- 内容编排:每部包含“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等分类,涵盖天文、地理、人文、经济、医药等学科。
- 体量:共1万卷,目录40卷,约1.6亿字,分装5020册、520函。
3.内容特点
- 百科全书性质:包罗万象,涉及天文星象、山川地理、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农桑医药等,被誉为“古代资料文献的宝库”。
- 文献价值:保存了大量佚失古籍的零散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来源。
4.版本与流传
- 早期版本:雍正六年以铜活字印刷,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缩印,1986年再次缩印。
- 现代整理:2012年广陵书社出版160册本,便于学术研究。
5.历史地位
- 类书之最:规模远超《永乐大典》,是中国现存最大、分类最细的类书。
- 国际影响:18世纪传入欧洲,被西方学者称为“康熙百科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是清代文化工程的巅峰之作,兼具文献保存与学术研究价值,其系统性和完备性对后世影响深远。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故宫博物院官网或中华书局版本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账号额度使用完毕,请更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