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识的意思、附识的详细解释
附识的解释
附记。
词语分解
- 附的解释 附 ù 另外加上,随带着:附体。附件。附带(a.另外有所补充的;b.非主要的)。附庸。附会(a.把不相关连的事勉强拉到一起,如“牵强附附”;b.组织文章、布局谋篇、命意修辞等创作活动,如“精思附附,十
- 识的解释 识 (識) í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刵 )。识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识 (識) ì 记住:博闻强识。 标志,记号。 笔画数:;
专业解析
"附识"是汉语书面用语,指在正文之外附加的说明性文字。该词由"附"(附加)和"识"(记载)构成复合词,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文献。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附识"特指文章、著作末尾补充的简要说明,通常用于标注资料来源、补充背景信息或进行必要注解。
在训诂学领域,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多次使用"附识"标注文献考据的辅助信息,形成"正文+附识"的学术写作范式。现代学术著作中,该词仍保留其专业属性,常见于古籍整理、文献校勘等场景,如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校勘记中,用"附识"标注异文考证依据。
词义演变方面,《汉语大词典》指出其内涵从单纯的"附加标记"发展为包含"学术性注释"的多重含义。需要注意与"附注""注释"等近义词的区分:"附识"更强调简短的补充说明,而非系统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
“附识”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用于书面语境,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含义:指附在文章、书刊上的补充性记述或说明,常见于再版、修订时添加的注解或感言。
- 读音:fù zhì(“识”在此处读作zhì,与“志”同音,表示记录、记号之意)。
用法特点
- 功能:用于补充正文内容,可能是作者对创作背景、修订内容的说明,或他人对原文的注解。
- 形式:通常较短,可出现在文末、页脚或特定章节后,例如:“再版附识”“作者附识”。
- 与“附记”的差异:二者含义接近,但“附识”更侧重简短的补充说明,而“附记”可能更广泛。
例句参考
- 《领谱篇》中的“丙戌小春修吉堂后裔附识”。
- 作者附识:“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英国的Bob先生协助”。
延伸知识
- “识”的多音字:在“标识”“款识”等词中,“识”均读zhì,表示标记、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无一漏拜谒蚌鹬相持八字步闭架式冰斧常沙鬯行乘鸾跨凤赤狐蚳蝝出乎意料慈壸麤踈逮意鬼罚诡寄顾绣荒莱回见活动分子或是坚滑劫束旌栧救拯康瓠卖技迈异忙音冥心谋幄目观凝特敲捣乞化箐峒七市欺诒认同山女山雨欲来风满楼圣城慑屈兽心舒布痠痹堂戏陶墟天上麒麟跳起来听览筒子皮腿湾推拥脱骱网格违代谢康乐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