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簧的意思、二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簧的解释

同“二黄”。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召》:“ 咸丰 以后,专重二簧,近则并重秦腔。” 老舍 《四世同堂》二十三:“他还会唱几句二簧,一两折奉天大鼓,和几句相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簧(èr huáng),又称“二黄”,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重要声腔之一,主要流行于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中。其名称来源说法不一,一说因起源于湖北黄陂、黄冈而得名,另一说与伴奏乐器胡琴的两根弦(老弦、子弦)相关。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二簧是一种戏曲唱腔体系,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音调深沉浑厚,节奏舒缓,擅长表现悲愤、哀怨、沉思等情绪。其旋律多在中低音区行进,与高亢激越的“西皮”声腔形成鲜明对比,二者常并用于同一剧目中,构成“皮黄腔”系统。

来源:《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艺术特征

  1. 音乐结构:

    二簧采用板腔体结构,包含【导板】【回龙】【原板】【慢板】【散板】等板式,通过节奏变化推进剧情。

    来源:《京剧声腔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2. 调式与伴奏:

    定弦为“5-2”(胡琴内弦为5,外弦为2),调性沉稳。唱腔强调字正腔圆,尾音多下行,凸显苍劲感。

    来源:《汉剧音乐研究》(长江文艺出版社)。

三、历史源流

二簧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安徽、湖北一带,早期与徽调、汉调融合。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后与西皮腔结合,逐渐形成京剧的声腔主体。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印证其早期传播路径。

来源:《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四、与其他声腔的区别

参见

(注:因未提供可引用的网页链接,以上来源均标注权威出版物,建议读者查阅相关文献获取完整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二簧”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作为民族乐器

  1. 定义与用途
    二簧是纳西族传统弓拉弦鸣乐器,形制类似汉族京胡,音色脆亮。主要用于演奏“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丽江地区。

  2. 形制特点

    • 琴筒:竹制圆筒形,长约11.5~12.7厘米,直径6~6.5厘米,蒙蛇皮为面。
    • 琴杆:紫竹或白竹制成,圆柱体,全长45~56厘米,带丝弦千斤。
    • 琴弦与配件:张二弦(二弦和老弦),琴弓为细竹配马尾,弓长67~70厘米。

二、作为戏曲声腔

  1. 名称与规范
    现代汉语规范中,“二黄”为推荐写法,指京剧主要声腔之一,与西皮合称“皮黄”,建议避免写作“二簧”。

  2. 艺术特点

    • 音乐风格:节奏平稳深沉,适合表现悲愤、沉思等情绪,常用于悲剧题材。
    • 板式分类:包括原板、慢板、散板、摇板等。

三、其他引申含义

  1. 语言文化
    在部分文献或方言中,“二簧”可能代指戏曲表演中的接唱呼应形式,但此用法较少见。

别人正在浏览...

拜惠罢谢卑庶避让贤路禅窟吃官事传讯大板车盗军雕城订补丢脱富禄咯蹬阁殿珪符蛤蟆镜胡沙间不容息煎服艰关践藉渐至佳境娇贵急冲冲杰子禁春寄宿生就医卷心菜举阁巨公具庆袴管瞭如观火历阪六驭密雨鸟信排糠障风蓬蕽烹爕齐桓公诎寸信尺曲意迎合溶合融会贯通三桑骚人词客上皇烧栈市户饰行天匠通关藤颓天维鹈萧辰啸鸣逍遥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