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本同末异的意思、本同末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本同末异的解释

(1).开头或本源相同而末后或结果不同。《文选·卢谌<赠刘琨一首并书>》:“盖本同末异, 杨朱 兴叹;始素终玄, 墨翟 垂涕。” 李周翰 注:“ 杨朱 见歧路乃叹曰:‘本同末异,人亦当然。’” 唐 刘禹锡 《祭兴元李司空文》:“甸服同邑,明庭比肩……一持化权,一謫海壖。本同末异,如矢别弦。”《新唐书·吕才传》:“且 黄帝 时独 姬姜 数姓耳,后世赐族者寖多……至因官命氏,因邑赐族,本同末异,叵为配宫商哉。”

(2).根本上相同,末节上不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校定书籍,亦何容易……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本同末异"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事物的根本或起源相同,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差异或分歧。以下从词典释义、文献溯源和现代应用三个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核心释义

  1. 字面解析

    • 本:根源、本质、主干部分。
    • 末:枝节、表象、衍生部分。
    • 同/异:相同与相异的状态。

      整体指起点一致,但后续发展或表现形式出现分化。

  2. 权威辞书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

    “本同末异”指事物初始本质相同,而后来的发展或表现不同。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条目“本同末异”。


二、文献溯源与经典用例

  1. 哲学思想源头

    该概念可追溯至先秦哲学对“本末关系”的探讨。如《淮南子·说山训》提出:

    “万物之本,不可察也;其末,不可不察也。”

    来源:《淮南子·说山训》,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魏晋玄学引申

    三国时期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以音乐为例论述:

    “夫声音,气之激者也……其本同而末异。”

    强调声音本质(物理振动)相同,但情感表达(听者感受)各异。

    来源:嵇康《声无哀乐论》,载《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 文学批评应用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分析创作风格:

    “夫情动而言形……本同而末异。”

    指出作家情感表达的根本规律相同,但艺术风格因人而异。

    来源: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周振甫注本,中华书局。


三、现代语义与应用场景

  1. 引申含义

    • 事物演变规律:强调同源事物因环境、条件差异产生分化(如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现象)。
    • 问题分析框架:用于辨析矛盾根源(根本目标一致)与表象分歧(执行方式差异)。
  2. 使用示例

    团队对项目目标(本)达成共识,但在实施方案(末)上存在分歧,可谓“本同末异”。

  3. 同义词对比

    • 本末倒置:混淆主次(贬义)。
    • 本同末异:客观描述分化过程(中性)。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辞书典籍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2. 哲学文献

    • 《淮南子》(汉代道家著作)
    • 《文心雕龙》(南朝文学理论经典)
  3. 现代研究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对“本末观”的体系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过以上考据可见,“本同末异”既承载中国古代哲学思辨,亦适用于现代社会科学分析,其核心始终围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展开。

网络扩展解释

“本同末异”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出处与典故


用法与语境

  1. 比较事物:强调同一起源的事物在发展中产生差异。
    • 例:不同地区的方言虽“本同末异”,但都源于古汉语。
  2. 学术讨论:用于文献校勘或理论分析,指核心一致但细节有别。
    • 例:《颜氏家训》提到“本同末异,不可偏信一隅”。

近义词与反义词


延伸理解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本末观”,常用于文化、语言、学术等领域,提醒人们关注事物的核心本质,同时包容表面差异。例如,儒家与道家思想虽“本同末异”,但都源于对“道”的探索。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中的用例,可参考《典论·论文》或《颜氏家训》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颁行並然碧眼儿不覩事尝巧驰术畜德出乎意表楚糟掉臂不顾贩舂罚一劝百风谷鼢鼠佛法傅构诖注古懽汉籍浩唱黄熟环人浣纱津火烧疮嘉诲简涩计不旋跬击剑鲸吸酒啖絶叫决谳客侣空玄口轻两面政权名不符实暖丝丝牌印朴木皮里阳秋铺夫迁谢磬石人财两空入室昇堂三估上气不接下气赏事身章矢口否认石品受窘鼠莽榻床贪纵蜲娜微商问诸水滨遐脩